有没有走在自己预期的道路上?
我想过成为很多种人,想过以很多种方式来过活。我似乎正在向这样的“想”而靠拢——世俗意义上的某种人或某种方式,然而越靠拢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当我突然有些意识到,我到达了那个“我期望到达的”平台,但它的某些内核或是过程不是我所期望的样态,我忽然感到迷惘与淡淡的忧伤。
举个例子,当然这样的事永远且很多地发生在我身上。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地位,或成为权威之类的,总之让人能听见我的话,去听我的话。这又得扯到高考作文,我不明白好多事就像不理解应试作文为什么老是要写成三段式,我不明白一个观点明明需要更多完整,深沉的陈词才能够使读者真正理解和切实感受我们的意图,并且为读者本身提供反思的真正可能性,而硬要给它拆成排比或递进来堆砌一些虚无的口号,从而换得形式上的一丝美观和结构上的一点清晰。
我讨厌三段式作文,哪怕我知道某些场合真正适用,我依然像讨厌某种规训一样厌恶它,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站出来说这没有意义,并且被听见,被深思,最好能换取一些改变。
可怕的转机在一次获利。某一次考试我规规整整地写了三段式,给三个论都做了点美丽的排比形式,还特地将书写工整了些。竟然让我吃到了甜头!那次作文分数可谓是我曾经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得到它的原因竟然是我的退让。那时候我在想,我如果再把三段式练精进点,岂不是要节节高升?这样高升下去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也在作文上有一席之地了,等我有位置了,不就能展示自己不写三段论式的文章了吗,让大家知道我这样写的好的人是要写那些不规矩的文的,那些三段论可不是才是好东西。
我至今仍然无法以一个坚定的逻辑来阐释这究竟对与错,以后也许会明白,也许永远不会想清楚吧。
但我内心深处告诉我别这么做。我曾经在去年的心理课作业(一份个人成长分析报告)中写道:“当我期待去做一件事,必然决定了我要为做这件事去做更多另外的事,但这不应令我悲观。为了一件自己热衷的事付出一些额外的努力,如何呢?……哪怕我感兴趣就那么一个点呢?却要干许多烦闷枯燥的活,我也愿意认这个栽”,这究竟是在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吗?为了到达期待的终点而把中途对内心的背叛当作是自己为了追寻目标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还不断逼迫、麻痹自己来自我感动,这样对吗?
似乎抵达却从未抵达。
发生太多。一直发生,终将发生。
对错与否?
我还没寻到答案,但这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