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的一二年级是在村头的小房子里度过的,当时教室里左边是一年级,右边是二年级小孩,教室正前方是一大片空地,空地前立着一杆笔直的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空地再往前是一条蜿蜒的河。教室后面跟左边靠山,但是左边有一条窄窄的小路通向村里。教室右边是一层层的梯田,春天的风吹起摇曳的油菜花,像身着黄裙的少女在松软的土地上翩然起舞。这时山上的或红或紫的映山红也唱着山歌,随风摇摆,学校会安排春游,从小路的这头,翻山越岭从小路的那头绕回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当地村民,读过书,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尽管山路十八弯他们也都了然于心。夏日里,山区的土房子总是阴凉舒适,实在热了,就去河里玩个水,或者打开那个悬挂在头顶的老旧电扇,忍受它吱吱呀呀的叫声,由于山间蚊虫多,尽管老师点了蚊香,还是不妨碍它在你身上落下大大小小的红斑。秋天的桂花香夹杂着成熟的气息,总是能掀起翻滚的稻浪,一个个稻草人也应运而生守护在学校周围。那时的冬天总会有几场如约而至的大雪,四周都是白茫茫的银色,在阳光下闪着刺眼又冷肃的圣洁,隐隐约约的绿色却总能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带给人生命的气息。呆了两年后,小津离开了这里,去到了乡里上三年级,此后的小学生活也在此拉开序幕。
这所小学三面环山,正门对着柏油公路,再往前就是那条沿着小学顺流而下的河,河对岸是白墙红瓦的小村。小津是住校生,每周托着10斤大米,一桶梅干菜或者腌萝卜坐公交而来,在小学时光里,春天去菜地里摘马兰头,夏季去河里摸鱼捡蛤蜊,去河里凫水,秋天去摘金澄澄的桂花,冬日里打雪仗,堆雪人,偶尔躲在宿舍床底下偷偷煮个番薯粥,或者去同学家摘个杨梅,又或者搞一次集体献花活动或是罢课项目,也会被老师打手心、敲脑袋、捏耳垂,整个小学也就这么满满当当地过去了,也是现在回想起来的童年,比起后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同学,小津觉得,她的童年比他们有趣太多。
前段时间回老家,小津发现,当初记录着自己6年的小学都不见了,一个变成了如今的大会堂,另一个则被淹没在碧绿如翡的水库底下,这个承载过一代孩子成长的学校在几千年,几万年后,终将成为现代文明的佐证,或许成为高山,或许成为湖泊,或许深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