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人,是不是就该看淡一切随遇而安了呢?(原问题)
看淡一切,随遇而安并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做到的。如果,你能够做到,真也不必等到五十岁。
作为人的个体之间的差别,看淡一切和随遇而安只是说明了一种人的处事态度,能不能够达到,并不是应不应该就能做到的,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讲,能不能够都是个问题呢。
当然,如果是平常唠嗑的简单话语,人大都轻描淡写了,也只能够轻描淡写,因为深奥了没人听,并且大家也都无暇深奥起来。
每一种事儿,唯深奥才见真谛,并非故弄玄虚。
看淡一切,并不是简单的不在乎了,看淡一切,更强调了经历很多,或者读书很多,或者既经历很多又读书很多思考很多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能够从普遍事物的个体规律总结出了蕴藏于所有事物深部的核心规律,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总体规律。所以能够看淡一切。
当一个人真正懂得所有事物的总体规律之后,他变得深邃,变得豁达,变得圆融,又变得悠远。所谓看淡,不过是一部分自以为看淡了但并没有看淡的人的自我标榜。人应该面对自己的通透,从而对世界,对社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一种悲悯和尊重。
谁说看得淡了?那只不过是另一种逃避和无奈。佛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对世界的逃避和弯曲解释难辞其咎。于是也就有了走出世俗去寻找心灵世界的嫌疑,说白了是不承担世俗事件的一种变相死亡。
再说说随遇而安,对于遇到什么算什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本身有并未未雨绸缪的因素,也有身体力行的成分。在这个问题里,重点应该是随遇而“安”或者“不安”,是遵从天命?还是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随遇而安”好,或者“随遇而安”不好,而应该是,到底“安”还是“不安”,取决于你与问题的力量对比。道家也有随“自然”而“然”的顺遂和追求,儒家角度却不大认可,讲究的是看“自然”而“挺立”。50岁了,和世界谈妥了,该怎么地怎么地,歇心了,认命了。这是一种无奈和失败。50岁了,知道了不少事物的规律,反倒更应该懂得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和可能。
所以,究竟啥叫“随遇而安”呢?综合来讲,有的人知道了规律和条框,在允许的小天地里精心耕耘,有的人懂得了自己应该长远打算,因为他们也总结过自己,不再瞎打误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