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终生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学习,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开始频繁地出现各种学习的打卡,仿佛只有学习,才能减轻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焦虑。然而慢慢地我发现,比起不学习,更令人焦虑的是,学了没有效果。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生活还是一团糟。为什么我知道那么多大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
如果你曾经跟我有过同样的疑惑,那么请不要错过这本来自肯·布兰佳的经典 —— 《知道做到》。这本书将告诉告诉我们,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以及,如何才能知道做到。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精简、实用、有趣
精简:有多精简呢?我只用了一个早读和一个课间(40分钟左右)就看完了这本书。
实用:内容不多,但解决了两个我最关心的问题,即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以及,如何才能知道做到。并且,给出的方案都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上手就能做。
有趣:全书是以作者求学的故事展开的,通过和不同人的对话以及最后的演讲,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是如何从“知道”升级为“做到“的。
核心问题 —— *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如何才能知道做到?
信息过载
比起反复地看同一个东西,学习“新”东西更有趣也更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所以我们很容易陷入学习新东西的狂热之中。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新”知识。减肥需要多少食谱呢?一个就够了。比起看更多的书,我们更需要的是吃透经典。而吃透,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因此,我们需要 “少而精”地学习。
消极过滤
从小到大,为了规范我们的言行,父母和老师、以及整个社会,更多地是关注我们错误行为并予以纠正,对我们正确的行为反而习以为常。
这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了消极地思考。遇到一个新事物,先去考虑它哪些地方不合理,而不是看它哪些地方可取。作者把这称为“发臭思维症”,症状就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类似于“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这样的话……”
这种消极的过滤系统,使得我们一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一边本能地排斥那些可能对我们有利的信息。所以看似懂了很多,真正要用的时候却一个想不起来。
为了改变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态度上的转变,使用"绿灯思维"。这指的是,遇到新东西,先不要基于反驳,尝试积极地倾听,并思考:“如果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以及“我怎样才能用到它”等正向的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新东西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作者还介绍了“黄灯思维”,即进行积极地反馈之后尝试给出其他意见。
缺乏跟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有长期坚持下来而已。比如,一场健康管理的讲座,刚听完的时候激动不已,马上给自己买了运动服,甚至可能办了健身卡,但过不了几天,热情褪去,我们的生活就恢复了常态,该吃吃,该喝喝。这时候,很多人会说,没办法,我这个人意志力不强,坚持不下来。
但事实上,我们仔细观察那些所谓意志力强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是纯粹靠意志力做事,而是靠习惯。比如很多人觉得我早起是意志力强的表现,但事实上,我只是习惯了这件事而已。刚开始确实觉得痛苦,但因为要早起备课,所以没办法。而习惯之后,即使在周末不用备课,我也最多到7点左右就会自然醒。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建立长期的习惯。一个跟进系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做得怎么样?需要如何改进?这些信息都需要我们掌握,也正是由于掌握这些信息,不断地把学到的新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且不断发现运用之后带来的改变,才能让我们继续坚持下去。
但这些信息,如果没有系统记录,我们光靠大脑是很难记住的。不信你试试回想自己这一周以来都吃了些什么?反正我很多时候都想不全……
因此,作者提出:如果我们花时间学了一个新东西或者新方法,我们就需要花十倍甚至二十倍的时间去理解、跟进。
而反观我们自己,经常都是看完一本书马上就迫不及待地看下一本,很少留时间给自己去实践。也就难怪我们很难“做到”了。
总的来说,由于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乏跟进,我们很难知道做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少而精“地学习、用”绿灯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并且使用跟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