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语文学习的刷题和做卷,孩子她妈说,从应试而言,题目还是要做做,套路总归要清楚。做初中语文老师十五年,我当然同意她的说法,何况在这个评价体系下,我所做的不止是要做做那么简单。但直到现在,很多成年人,无论家长还是同行,都把刷题做卷,熟悉技巧和套路作为语文学习特别是提升分数的法宝和关键。
今天课上和一些校外有上语文补习的学生聊了聊,问起他们所在机构的补习形式和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发卷做卷讲卷,还有写作文讲技巧。有个女孩说老师都是讲答题套路和技巧。我问了一句:“你觉得那些东西高深吗?”她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不复杂不高深”。“那你觉得有用吗?”她的眼神有些迷茫,看向地面:“也许有用吧”。一个初一初二每周都上语文补习每次都做卷刷题的男生倒也干脆:“可能也许吧。但我又觉得没什么用”。聊到理化刷题,这个男生嗓门更大了“数理化做做当然有用了”。
补习这样,学校里的不少语文学习和应试内容也是。有一年,我那时还在一个民办学校,去了省内一个外国语学校参观,学校所有科目的课堂教学都用魏书生的知识树的结构组织,介绍语文的教学成果,他说学生举了很熟练地可以知道有什么作用的答题套路的例子:内容上结构上情感上,他掩饰不住地骄傲:“这和某年的江苏语文高考答题要求一模一样,我们的学生可以做高考题”。现在想想,还可以帮他总结下:说明文的作用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特征;议论文的作用套路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所谓散文的赏析就是用了什么修辞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还有作文的开头点题,中间过渡,结尾呼应,注意细节描述外加多用修辞。
就这么点套路和技巧,姑且称它们为套路和技巧吧,要反复纠缠学生三年。再好吃的东西,你重复吃三年,会什么反应?何况这样的年纪,重复面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不听不思不参与难道不正常吗?他们非得配合演出,让成年人兴奋高潮?
如果这些套路的重复,真能帮学生应试提升分数也就罢了,可做得学生一脸懵懂稀里糊涂,这些套路和技巧的价值就值得审视和怀疑,不要忘记,没有人比学生更能判断自己学习内容的价值。
和一些语文老师聊过,他们不少人也同意,技巧和套路对学生分数(先不说能力)的作用只是也许有用——古诗词变了,文章变了,作文的内容要求变了,学生要是不理解,也难办。应试毕竟打中华太极,学生拿着个固定不变的套路应试,不变应万变。
南师附中的王雷老师说,语文补习如果不是带着学生读书思考,都是骗子。这个话,我不敢说。但不管机构或者是学校,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语文应试,带着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去思考和体验,了解他人观点有自己的判断,才是根基所在。学生只有接触更多的经典文本,思维提升、感受敏锐,然后再配合以套路和技巧的讲解,才能让应试分数真正得以提升。
我不想多说当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不了的东西,说了没用。孩子不是充话费送的,作为家长,我们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弥补体验和思考匮乏,经典文本稀缺,学习形式单一的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足。
我热爱的连岳大叔说,两种家庭的孩子容易成才,一是家里富裕或者长辈是大知识分子
。有钱的家庭人脉广有见识,请得起最好的老师。大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在书堆里长大,开口奶和接触的话题都不同。剩下的就是家境一般随着孩子天性折腾,也许能闯出一条路。
前两天,上海的小郭到学校和我聊天,聊到中产阶层对教育的焦虑和恐慌。我总觉得这种恐慌的根源还是观念和财富。财富不足以支撑他们让孩子游手好闲,只要不伤天害理杀人放火。观念使得不知道怎么应对现实教育的不足,只能在恐慌之下顺从现实。
所以,我才越来越觉得,家长的观念和行动才是帮助孩子应对当下教育不足的关键。不要语文分数出了状况,就是让孩子补课刷题做卷,那不是帮助,是花钱买心安,何况从小学刷到中学,学校干得够勤奋了,要是有用,早有用了。如果可以,你要给孩子买足够的书籍,让他们在读书中学习阅读。如果你真爱孩子,你可以给孩子大声朗读,和孩子共读。我有个朋友,不但建议亲子共读,更应该家长先读,拟出导读题,使得家长和孩子在交流分享中获得情感的愉悦,思维的提升。这两年,我和好友杨静娴同学都有过这样的尝试,从书籍扩到了电影。当然,如果你觉得没有能力,没有时间,那就找好的老师、信任好的老师,至于谁是好老师,那就价值主观因人而异啦。
但无论如何,语文应试不是打太极,指望不变的套路和技巧能应对内容和方向多变的文本和试题,那只能祝福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