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5期 中级27期 复训初31期 李晶晶 坚持分享第317天 约练第94次 晨跑第56天
第五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开场:从自己的习惯的改变,说人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关键在于环境,我们会受环境的影响,以为自己起得早会困,但是也没有困,很多时候只是我们以为会这样子,最后就这样子了。我们在生活中给自己很多预设,很多以为,就会决定自己做或者不做,试试去看,很多事情就会不一样,这样我们的知觉就变了。今天讲的社会知觉有点像普通心理学里面的认知,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焦点解决里面的确认知觉跟这个社会知觉是一致的,社会知觉整体的意思就是对社会的,整体的看法,评价,定义,理解。有归因,当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他找原因。
归因:焦点不重视原因,但是不是说不聊原因,只是,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究各种原因,尤其是负向里面,但是仍然要去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对事情不了解,怎么去聊未来,只是更加注重未来。这个度要把握好。
图:木桩子,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个东西,看到的结果和感受都不一样。
小视频:当儿子躺在妈妈腿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一个反映,这就是妈妈的角色。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根据自己的经验看这个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自己拥有啥,我们就会想到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要能够多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情。也更有利于了解他人的想法。做咨询的时候,去了解,在他的世界里何以如此,一定跟他的经历,需求有关。生活中,越不可爱的孩子,越是需要我们的关爱,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面,他可能遭遇了很多困难,可能就比较弱,越弱越敏感。越没有安全感。
读书,旅行,交流能够让我们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对社会的整体看法。
对他人、群体(人际)及自己的知觉(自我) 。
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均以此为基础
但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尽量不要带着预设去了解人,这样就失去了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可能性了。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咨询中,最忌讳我们感觉自己可知道,可懂,一旦有,这场咨询会非常难做,难在我们自己。要让我们不懂,放下那颗懂的心,如此才能了解到他的知觉,你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认为。
咨询师在旁边做到画龙点睛的澄清,总结,概述,反馈,他就会越来越清楚。我们要知道,我们不是他那个领域的专家,但是我们是陪伴的专家。但是要精通人性,精通心理学专业知识,基本功(倾听共情具体化回应)。
如果来访者直接问抑郁症怎么办?要不要跟人家说怎么办?
答:还是不要懂,我们要去了解,他所说的抑郁是什么?他所说的抑郁跟你知道的抑郁不一定一样,我们要好奇地去问他的想法。我们知道抑郁症怎么办,但是我们不知道他所说的抑郁症怎么办?作为心理工作者,永远不要对笼统的东西说怎么办?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笼统的下面隐藏着什么。当他问怎么办的时候,你要反过来问他怎么办?请他多讲一些,大概是什么情况,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能多说一些吗?你是怎么想的,慢慢聊。如果在生活中,有朋友问,怎么办?这个时候怎么办?
要以朋友的口吻,问他,怎么了,你怎么问这个,说说啥情况,谁抑郁了。角色不同,所说的话不同。
作为咨询师,语气要慢,放缓,轻柔。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认知
经验是优势但是也是障碍,容易固化。
你所拥有的,你必被其拥有-道德经。甚爱必大费。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占了5%,所以很多东西都是超出我们的认知的。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人格
多一些好奇之心,多去了解。可以心怀敬畏之心,不去做更多的评判,不出恶言就行了。
越感兴趣的就会了解的越多,所以要深挖一口井。山脚下的人最多,越往上人越少。只有在某方面持续精进,才能够对某方面有理解和了解。
3.认知者的情绪 ——情绪
情绪会直接决定认知者的状态,心情好的时候看事情感受是很好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好。做咨询的时候,要允许情绪能够出的来,情绪出的来,道理进得去。
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尝试去做事,做一点是一点,做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感受,行动带来感悟。在事儿上磨,才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出来。(阳明心学)
做咨询的时候,先让他的情绪出来一点。
面对中高考的学生,家长要做好自己,不要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孩子,比老关注孩子要好的多。他也会缓解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做好自己,天下太平,否则全家焦虑。
思考:作为咨询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社会知觉?
心怀好奇之心,开放的姿态,多倾听,多了解,不要随意指指点点,自以为自己很了解的位置。这都是需要修炼的,在事儿上磨多了就做到了。
中立、共情这两个词很简单,但是很难真正做到。因为经历的事儿少,经历的练习少。一学就会,一用就废。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1.印 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我们对一些事情或人,我们在大脑中大概的形象。比较强调第一印象。
有心插柳柳不沉,无心栽花花成荫。
2.印象形成:将认知客体在头脑中归类、明确它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的过程(内隐、认知过程 )
3.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不熟悉的人
第一印象的机制
往往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与爱人的第一次见面。
一见钟情不是首因效应,像光环效应。首因效应可能是好的印象,也可能是不好的印象。没有情。
(2)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
最近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往往发生在熟悉的人身上。
之前一直帮助一个人,后来有一次没有帮,就会非常恨你。升米恩,斗米仇。
家里付出越多的人,往往不落好。谁的事就是谁的事。
妈妈一直付出很多,某一天没有付出,孩子就觉得妈妈不好,而爸爸基本上不管,某一天给孩子很多钱,孩子就觉得爸爸很好。
(3)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又叫晕轮效应,会发光的环,看见后就晕了。啥都好,但是怎么可能呢?一见钟情往往感觉很好,但是最终不一定好。
我们学习,容易崇拜某个老师,这就是晕轮效应。可能推掉光环之后,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尽量不要走进你的偶像,走的太近,你会发现斑斑点点,会让你感觉很失望。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家族越反对,越要坚定地在一起。所以对孩子所喜欢的对象,如果不太满意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激烈地反对。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4)刻板印象 (有色眼镜)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例:北方男人粗犷、豪爽
南方男人细致、拘谨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比如A者与B者,二者的特征如下:
A B
真诚(+3) 理解(+3)
热情(+3) 自信(+1)
聪慧(+2)
多嘴(-3)
+5 +4
在咨询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个思路去排序。给每一项打分。如果是55开,也不要急,能再多说说吗?讲和说是不一样的,说与不说是不一样的。倾诉即疗愈。你以为的跟你的实际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A B
真诚(+3) 理解(+3)
热情(+3) 自信(+1)
聪慧(+2)
多嘴(-3)
(加法模式) +5 > +4
(平均模式)+5÷4=+1.25 < +4÷2=+2.0
(三)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
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人是多面的,不只是你了解或者描述的一面。所以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要去了解更多的面向,要具体化,无处不在的具体化。
优点是,能抓核心,抓关键,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以偏概全。所以一定要心怀未知之心。
如果孩子说自己的同学不是好人,孩子大了,要问怎么了,大概什么情况?是什么让你这样子评价这个同学呢?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有时候我们的语气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指责他或者要指责他。
二、印象管理
1.定义: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
2.拓展:登门槛效应:先说小要求,再逐步加大;比如借钱,先借小的,然后就还,然后慢慢变多,最后就不还了。
留面子效应:先说大要求,再说想要的小要求;本来想借五千,但是担心他不借,就先说的多一点,然后慢慢降低要求。
我们学了心理学,就不会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可能会活的更明白,有人想PUA你,就不会太容易了。
3.作用
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老师要有老师形象,心理咨询师要有心理咨询师的形象,不能披散头发。
4.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家怎么样我们怎么样,不要那么出众,会比较安全。太出众,容易让人非议。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相亲的时候,往往会这样子做,显得自己无所不能,让对方感觉很好。所以是日久见人心。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我们会活成社会所希望的模样,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这也是大环境对我们的塑造。总是想独立特行的人,要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个体内部,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内归因
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兼有二者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综合归因。
讨论:夫妻吵架时应该对问题怎么归因会更好?
夫妻吵架把问题归于外因比较好。外因是指不包括夫妻双方。漫画:老头子总是对的。
做的好的地方要内归因。
比如老公评职称没有评上,就多说说外因,一致对外。把人和问题分开,外化,归于问题在影响他,我们要跟人合作。
但是在单位里面,该归因谁就归因谁,有制度的时候,该归于谁就归于谁。
2.稳定性与易变性 ——内因与外因中均有
稳定性:内因中人格特点、能力;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
易变性:内因如人的情绪易变,外因如气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如果比较糟糕,就不要归因与稳定性。
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可控性:努力与否
不可控:智力因素、工作难度
归因 → 暗示 → 自证预言
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
内控者: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很多东西,越年轻越是内控。年轻时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性。年龄越大,越容易认命。认命就是外控。
外控者:认为外部控制自己。
四、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原则——凯利提出
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高 :“我只在乎你”
2 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高: “大家都爱你”
3 一致性原则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高: “无论你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我都在乎你”
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 :
三高则外归因
“特异、共同低,一致”高“内归因”。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的影响:角度不同,结果不同,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要花精力去了解他们共同想要的是啥,找到共同想要的,就能达成合作关系,这就是社会视角。
丢钱包者:治安不好,倒霉;
他人说法:自己不小心
2. 自我价值保护(自我卷入):我们都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时候外归因,失败内归因,容易抑郁。
3. 观察位置
“挤公交”效应
屁股决定脑袋,所以要时空对话,要换位置。
4. 时间因素(归因的情境性)
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之前很在乎的东西,可能已经不在乎了,很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是事儿了。所以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先稳住,过段时间可能会发现都不是事儿了。做咨询的时候,来访者执念很深的时候,你就陪着她聊,聊着聊着他就有变化了,同样,如果你想下一个重大结论的时候,不要在晚上下结论,放两天再说吧。后来发现,当时是受情绪影响。
顺应自然,接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