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断断续续的发了几篇,暑假这段时间,过得规律又忙碌,确实是很难腾下来点时间再去倒腾公众号,如今开学之后,自会拾起公众号,并且会主要以原创为主,主题不定,频率亦会降低。
这几天朋友过来,聊了很多。随便写写自己这几天间断的想法。
很多时候,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一块聊得无非是男女朋友,高中同学,大学生活,将来打算。大家也都喜欢扯扯淡,抖抖包袱。我们也大抵如此吧。
不过聊到《花样年华》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忽然踏踏实实地感受到了他的孤独。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看惯了金庸书的人第一次看到古龙的书一样,下巴都惊掉了,心想,卧槽,电影还能这样拍。他对这部电影也是一种痴迷,头头是道地向我分析他的看法,还让我看了他洋洋洒洒的影评。两个人这时候恨不得,搂在一起。可是想想,从到大一到现在,他跟我通话的主题多是“无人述衷肠”。他虽一身才气,但圈子也是极小,找不到意气相投之人。而且,他多次让我到南京去找他,我总是因为各种事情爽约,现如今,趁着阅兵三天假期,他从南京赶来武汉,让我有些汗颜之余格外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不过,他比我更明白“灵魂需要独行”这个道理。总是在说人这一辈子可能碰不到几个说的话的人,真正碰上的时候,又有点不太珍惜。
中间还有次提到我相当怕“死”,确令我这个从高中到现在的“心病”又加深了。高中时初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源于读了我这位朋友的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历史的书《上帝掷骰子吗》,当时只是看到一章讲部分物理学家认为波函数塌缩是因为观测也即人意识参与的结果。猛然想到,那人死了以后是不是就没意识了呢?那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死后人意识不存在,那一个人就此凭空消失,完全虚无,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与不存在,没有思想,这该是一件多么可怕得事情啊。虽然有其他物理学家提出的多世界解释,不过不同世界投影并无交集,无法交流,这种解释,不能差强人意。我的怕死也是源于此,并不是惧怕痛疼,而是惧怕虚无。所以,我一直坚信,人死之后,意识是不会消失的。当读了丹布朗的《消失的秘符》之后更加深了我的想法。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任何意义,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过好活着的事情先。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径”;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我现在有的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感觉是“知己所思已难,书己所思难上加难”,应该是正是对应禅宗中得第一重境界。这种感觉就像是手枪摁下扳机,但是枪眼却被堵住,火药积聚在枪中的感觉一般。不时总会有种睡不醒的感觉,或许是作的吧。这个学期,多读点书,写点东西,让自己更理智些吧。
有时候,会问自己,算是一个文青吗?其实想想挺恶心的,本身长得就是一标准的抠脚大汉。可是偏偏闲的时候爱看点文艺片,读点文学方面的书,逛逛豆瓣装装X,偶尔有点文字方面的想法。也有朋友经常苦口婆心地劝我说让我培养点与我长相相符合的爱好,我自己也相当为难,心想,妈的老子已经长成这样了,还来刺激老子。不过,每当想起老罗那副模样的时候,我受伤的心灵总会得到一丝的安慰,他这样肥的身体流油的人都敢自称文艺中年,我TM还怕什么。希望这学期,我能更习惯这样恬不知耻地做我喜欢做的事。
其实提到新学期想做的事情,也是挺伤感的,每回的to do list都几乎原样未变。也认真想了想原因,得失心有点重了,老想着在一件事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想要做到很好,其实,到了一定的程度,获得成果的自变量就不再是付出的时间了,或者说很小吧,而且有的时候瓶颈更本不是付出的努力,而是方式。
这学期应该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