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我突围的秘密》读书摘记之二

教学主张的“来”与“去”(黄厚江)

黄厚江提出“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一定要来自教学实践,更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万金油式的主张,其实就是没有主张。教学主张要有具体明确的内涵,更要有教学案例作为支撑。

你要提出一个“×语文”,就必须回答什么是“×”,“×语文”和非“×”的语文有什么不同,“×语文”对语文学科怎么理解和定义,“×语文”的课堂有什么特征,“×语文”的阅读课怎么上,“×语文”的写作课怎么教。

古人说:例不十,法不立。意思是,提出任何一个学术观点或者说法,没有十个例子是不能成立的。

课堂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等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和语文共生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个成熟的好的教学主张,绝不是仅仅提高自己的课堂品质,而是能够提高更多人的课堂品质。

其实,本色语文就是一个不提倡主张的主张。因为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是:语文就是语文。

思想、境界、实践:名师成长跨三关

(卢明)

名师不是写在纸上的称号,而是一个目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要养成质疑与追问的习惯。

我的“教育信条”:教育是启迪智慧,教育是润泽生命,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

只有把“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想清楚了,才有可能走向“名师”。

教师是一种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是一种精神境界。

把教师当职业的人往往把成功定位为“超越别人”:在业绩上超越,在职务上超越,在荣誉上超越,等等。在我看来,超越只是一种结果,懂得如何实现超越才是最重要的。把教师当事业的人往往心态比较平和,把成功定位为教好书,育好人,简简单单,孜孜以求。

把教师当作专业是一种学术境界。

教师除了有专业知识,还应该有专业水准。

我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是: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练成的;智慧不是赋予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素养不是空降的,而是学生自己生发的。

学习是学生亲力亲为的事,别人无法替代。

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经历信息的两次转换。

教学信息的第一次转换是“人际转换”,教师“发送”(教了),学生“接收”(学了);第二次转换是“自我转换”(学了—学会了),学生进行信息的自我加工。

名师不是培训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打磨出来的;名师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靠常年的磨炼与积淀成长起来的。

教师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性知识,二是教学性知识,三是研究性知识。

“匠”与“师”的差距不在于“做”的技法,而在于总结与表达。“匠”只知道埋头做,说不出这样做的道理。一个教学技艺精熟的教师,如果说不出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他顶多是一名“艺人”,算不上“大师”。

所谓教学风格,我的定义是:一名成熟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人格倾向和高频率出现的教学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小学教师的科研不同于大学教授的,主要是在实践层面做一些应用性、验证性、经验总结性的研究,简单地说,主要是解决用什么方法去做事更有效的问题,应把研究的触角指向自己的课堂、困惑、设想。

总之,教师最好的科研就是写自己的教育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