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的“创始人叫Fritz Perls,出生于柏林的一个低中产阶级家庭,曾在一战期间参军,并因此对人的心理功能感兴趣。
之后创立了格式塔疗法,开过很多工作坊,很有人格魅力,同时也非常强势和自恋。他和Laura在求学过程中相遇,之后进行了一些专业上的合作,后来Laura成为了他夫人,并且对格式塔疗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格式塔疗法对人的基本假设有点类似于以人为中心的疗法,它相信个体是有能力的,人类能够自我觉察,能够自我成长,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
它也相信,来访者(而非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是关于来访者的专家。
同时,咨访关系(I/Thou relationship)比具体的治疗技术更能够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
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让来访者对此时此刻(here and now)的直接体验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有时候需要把来访者曾经的未完成事件带到当下再次感受。而当来访者的觉察足够充分时,他们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假设之下,咨询师会通过一些实验(experiment)来进行干预,目的是增强来访者对当下的直接的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和觉察使来访者能够看到其他可能性,来访者需要主动地去感受和觉察,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咨询师给出答案。
举例来说
(例子来自教科书,不涉及保密等伦理问题)
某个来访者来自一个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被鼓励成为一名医生(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收入稳定)。
但是他自己又非常想当一名音乐家(职业稳定性不高,风险较大)
于是,他特别焦急地问咨询师,他该努力成为医生还是努力成为音乐家呢?
这个时候,咨询师说:“你应该成为一个医生。
”然后来访者做出了一个反应。过了几十秒
咨询师又说:“你应该成为一个音乐家。”然后来访者很困惑。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格式塔疗法中的“实验”。
咨询师轻易给出的建议并不是真正的“建议”,也不代表咨询师本人的立场和价值观。这个做法只是帮助来访者更直接地体验这两种可能性。
这让我想到一个说法,“你用抛硬币的方法做二选一的决定,当你看到第一次抛硬币的结果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重点不在于抛出的是正面还是反面,而在于你在那个瞬间想不想再抛一次。
”在我个人看来,咨询师的实验就类似于抛出的硬币,不是用来决定,而是用来刺激一下来访者真正的感受。
这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来访者并不总是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些体验,咨询师在使用技术之前需要和来访者讨论可承受的范围。
格式塔疗法还非常关注非言语信息和肢体语言。
咨询师有可能问来访者,“你的眼睛想要告诉你什么?”或者,“你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左手和自己的右手说说话。”我的一个老师说,当咨询师想要促进来访者对自己感受的觉察时,可以试着让来访者感受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问来访者有没有哪个特别的部分想要说些什么。在咨询师的实践中,对肢体语言的解读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
另外,对话也是格式塔疗法的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空椅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技术常常用两把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的一把,代表主导自己比较多的那一部分,然后再换坐到另一把椅子上,代表自己更弱势更不常表现的那部分,以此让来访者所不同的部分持续进行对话,增强自我探索与和解。
另外,空椅技术有时候还用于一些宣泄式的倾诉,比如,来访者坐在一把椅子上代表自己,咨询师让来访者想象自己身边的一把椅子代表自己某个重要他人,甚至是已故的亲人,然后进行倾诉和表达。
这个技术可能会引起非常剧烈的情绪反应,虽然指导语真的很简单,看起来也适用范围也很广,但是需要慎重使用。
其次,格式塔疗法可能由当事人自己自发进行吗?
咨访关系(或者说是治疗联盟)是心理咨询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的共识),任何一种心理咨询的理论或者方法都不可能仅有“技术”的部分,相比于特定的技术,咨询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许更加重要。
比如,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强调咨访关系/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面,在治疗技术层面差不多是“百搭”。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由当事人自己独立完成。
但是,作为受训者,我们学习每一种理论的时候,老师都鼓励我们对相应的主要技术进行一些独立的探索和体验。
比如,阿德勒疗法的部分我们的作业是完成一个关于家庭系统的问卷,认知行为疗法的部分我们尝试自己发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并挑战它……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疗法,都会有一些主要的技术可以促进个体的自助,而且这个门槛可能很低,不需要心理咨询的背景,甚至不需要心理学的背景。
就格式塔治疗而言,我体验过如下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作业的一部分。
先写一段话描述一下某个关系亲近的人曾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或者对现在的自己仍然有影响的不愉快的事件。
比如,“我小时候我父母对我不太好,有一次……”然后,针对同一件事,写一封信给那个曾经亲近的人。
比如,“爸爸妈妈你们好,有一次……你们……我当时感到……我现在感到……”我当时写作业的时候写到一半觉得太难过了,写不下去放弃了。
然后老师给我的反馈是,每一个心理咨询的受训者都需要学着去探索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能够在必要的位置停下是非常安全的做法。
我个人的理解是,每个人都需要尊重自己的界限,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被鼓励和指导这么做(过劳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对于一些个体来说,发现自己的界限并且试着尊重它,可以是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
第二个练习是课堂的一部分。
老师先让我们闭上眼睛,给了一段指导语,大概的内容是我在草坪上散步,然后穿过一片树林,发现了一条地道,一点一点走下去,打开一扇门,进了一个小屋,这个小屋是我自己的地盘。
然后睁开眼睛,在白纸上把自己的地盘(my place)画下来。
画好了之后,老师请了一名同学自愿成为来访者来做课堂演示。我恰好是那次课的志愿来访者。大概先描述了一下房间里有什么,然后问了一些问题,哪个部分对我来说是最特别的,想象一下那个特别的部分会对我说什么,还有什么别的对我有意义如果那几部分可以对话的话,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个练习真的体现了格式塔疗法的技术对对话的应用。
第三个是体验,我的咨询老师老师对我用过。
我和她在讨论我的强烈的愤怒和敌意。
她给我一张纸,上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形轮廓,然后给我一盒彩笔,让我想想我的愤怒和敌意分布在身体的哪些部分,然后把用彩笔画出来,并且向她说明。
这个技术特别能体现格式塔疗法对情绪和感受的关注和呈现。
第四个体验是很久之前的空椅技术。
我可以尝试一个自我练习,在屋里摆两把椅子。
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时候,我代表进取的那部分发言,坐在另一把椅子上的时候,我代表懒散的那部分发言——让我不同的部分进行对话。
对话一直进行到了我非常非常不舒服的程度。所以我也在考虑,如果我有一天遇到了像曾经的自己一样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却毫不在意的来访者,我该怎么办,能不能察觉,要不要打断……
第五个体验很细节
当自己感到某些紧张又不清晰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
我的肠胃/肩膀/颈椎/某个身体部位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一些东西。
这个技术真的应用非常非常广,在我看过的一些心理咨询的视频中,别的流派的咨询师在和来访者探索一些比较严重的创伤时,会先让来访者感受自己身体比较敏感的某个部分(比如胃),先镇定下来再开始讨论创伤,并且告诉来访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希望你能够持续地把一小部分注意力放在你的胃上,如果它不舒服或者感到紧张了,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停下。”
第三,当事人可以做哪些行动去配合完形治疗者以对治疗更有利(如阅读某些书籍、做某些训练)?
如果题主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已经和一个咨询师建立起了咨访关系,
这个问题不妨留着和咨询师进行讨论。
这可能涉及到你的咨询目标,动机水平,近期能够承受的接受咨询的强度,是不是有未完成事件等各种因素……相信咨询师会和你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比网络讨论的结果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