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历史观的建立均来自课本、电视剧、官方发言等传统信息通道。随着考古科技的发展与广泛史料的发掘,人们对于历史了解的渠道逐渐增加,新的历史观层出不穷,《太后西奔》等著作的涌现,使我们窥见了很多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腻纹理,使我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有了新的启迪。
清朝末年,社会阶层呈金字塔形分布,阶级固化现象触目惊心。在这个时代,氏族、权贵、门阀与错综复杂的派系网络,凭借世袭制、联姻策略及贿赂手段,牢牢掌控着社会资源的分配与权力的核心,形成了特权阶层。这一阶层的人为开国将领的后代,他们以血脉为纽带,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将社会资源分配与机会获得紧紧锁在内部循环中。通过增设障碍,极力阻遏下层民众的上升通道,确保自身的特权与利益不受侵蚀。特权阶层为子女预留了许多人生的止损线,比如不用就业就有侍奉,想创业有丰富的资源和路径,靠父母的名头就能升官和开拓业务,游手好闲就可以做股东。所以特权阶层的后代就是开挂的人生,享受着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优渥生活,而阶层内部彼此间资源共享,更是加剧了这一阶层的固化态势。
紧随其后的是精英阶层,他们虽没有皇族血脉,却凭借过人的才智与不懈的努力,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跻身社会上层,成为特权阶层的辅助力量,他们掌控了特权阶层以外的社会资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便是这一阶层的杰出代表。相较于特权阶层,精英阶层的准入门槛略低,但需要天赋、才华乃至外貌的加持。他们的子女虽能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但终究难以跨越那道通往最高权力的无形界限。为了确保精英阶层的优秀,保证拥有天赋、才华、美貌的人能随时补充特权阶层内部的损耗,所以精英阶层和下一阶层留有通道,能够随时吸收下面阶层中拥有天赋、才华、美貌的人进入,也方便将精英阶层内部的愚钝之士流入下一阶层。做为特权阶层的补充,这一阶层的壁垒同样很高,毕竟拥有天赋、才华、美貌的人少之又少。
再往下,则是小地主、小豪绅、小官吏、商人及手工业者构成的中产阶层。这一群体拥有文化与学识,虽未能达到天赋异禀的高度,却也在乡间和城市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社会认可,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一阶层以学历做为阶层壁垒,单靠自身努力很难突破精英阶层。但是中产阶层与下一阶层通道却是畅通的,流动较为频繁。因为下一阶层只要有知识、有思想、肯努力就可以上升到这一阶层。当下一阶层的人通过个人奋斗,从底层成功上长为中产阶层后,很容易就得出个人奋斗能改变命运的理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灌输给下一代。然而,当他们的后代试图进一步攀登时,却发现不同阶层相互流动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个人奋斗虽能改变一时命运,却难以触及更高的社会层次。
至于最底层的民众则是劳动者、农民与小手工业者以及各府衙的奴仆,例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太后西奔》中的义和团团民。他们勤劳质朴,易受鼓动,深陷生存困境。这些人大都没日没夜的劳作,信奉勤劳能致富,为的就是多收那么三五斗。勤劳剥夺了他们思考的空间,使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劳作致富中。他们的子女们大多也只能重复着父辈的劳作,继续在生存的泥沼中挣扎。在绝望与无助中,部分民众选择加入暴乱与掠夺的行列,成为了社会动荡的推手,清朝末期,由于即得利益群体只考虑守护自己的利益,使阶层固化更加严重,最底层与中产阶层之间的通道也被封死,这不仅扼杀了民众上升的希望,更激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与动荡。上升无望的底层人民及部分破产的中产阶层纷纷加入义和团、李自成等暴民集团,使晚清政府更加风雨飘摇。
正是由于阶层的固化,人民便不再关心国家的兴衰。苦难的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活命甘当暴徒去跟随入侵的外国军队洗劫自己的同胞。而正因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消失,使高阶层的达官贵人更加的固化阶层壁垒,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造成了阶层之间矛盾加大。
由于阶层间的立场不同,所以每个人选择也不同,没有余粮的人希望能赚钱能糊口养家,而有余粮的人更强调安全。比如从底层人民的视角是希望富有安宁,国家太平,而上流贵族王侯们的视角是希望维护帝国的尊严。怎么维护呢,自然是靠军队厮杀和百姓的税金来给上层的嘴提供底气。《太后西奔》中得以窥见,晚清的社会也是一样,没有真正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只是不同目的不同背景的人群做出了不同的举动交织在一起,历史就莫名其妙的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