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从清代文学到历史地位、历史分期、时代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清代文学的基本概况与问题。从历史地位上看,清代并没有如前代般有特别突出的文学形式,但又不缺少任何文学形式。这也使得清代文学吸收了前代的优势,形成了包罗万象的特征。从历史分期上来看,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按照政治时期对清代文学划分,虽然界限清晰,却会存在文学分期上的漏洞。因此关于清代文学的分期便众说纷纭。书中认为清诗有三变:一变为由于钱谦益的鼓动、王士祯的提倡,使得清初诗坛炽盛一时;二变为康熙中后期至雍正年间,神韵诗风成为诗坛主潮,清诗为之一变,而自家面目出。雍正前后至乾隆中,康熙朝名家逐渐凋落,神韵诗末流弊端渐显。三变:乾隆中袁枚名声日显,以性灵说摧廓传统的羁绊,最大限度地发挥诗歌的自我表现机能,天下向风,百态杂陈,清诗于是又一变。文中在论三变的同时,并讨论了各类书中文学分期的可行性与存在的漏洞。
最后是时代特征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前朝历代文学而言,清代文学的纪实性、叙事性的特点显著。清代经学非常繁荣,这也使得众多的诗人将学问作为挑战前代诗人的利器。他们以学问为稳,以学问为诗,甚至以考订议论为诗。虽说这一方式并为得到后代批评学家的认可,却体现了清人敢于开辟,不拘泥于前代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创作咏物怀古诗的题材上,清人所作咏物怀古诗,不避污秽,不惧平淡,不忌生死。但凡写日产生活的咏物诗,目能所及之物均有可能成为所咏的对象,这是前代咏物诗所没有的,而这也是清代诗人在题材上的创新。
另有诗社的问题,清代的诗社不像明代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清代的诗社不讲究组织形式,集会也不定期。分题赋咏也不局限咏物,而常是咏一种人物角色或者情境。诗歌是古代最普及的文学体裁,也是文学生活中最受重视的对象,通过诗歌我们能把握一个时代文学的精神脉搏和一般风貌。清代诗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我们呈现了清代文学的整个生态和发展趋势。如果说清诗的阶段性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清代文学史运动的基本轨迹,折射出清代文人在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文学观,那么清代诗人在诗歌语言上的多样化开拓,则反映了古典文学向近代转型的总趋势。
本书电子版百度网盘分享链接: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ifsDmy_PHNfF8udeUKOkA 提取码:9Y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