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
每年的平安夜都是很让我感动的。一是友人的情谊,二是教堂里的气氛。
……平安夜的教堂人山人海,我们相约早去,为了“抢座位”,教堂的长椅是让人可以紧紧挤在一起的。早年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会把孩子放在膝盖上,以便腾出更多的空地给后来的人。所以早去“抢座位”其实没有意义,反而坐得不太舒服。但是早早去,抢好席位又挤出空来给别人,又是乐趣。昨天为了给后来的人挤出座位来,我们都叠在一起了。
教堂圣诞节的“布道”,是【家庭场】,是观众一起参与演出的戏。
18年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对母女在烘烤圣诞饼干,找不到配方了,只好自己用力想应当用什么配料。配料都是有来源有功能的,一般人不太想到,她们的对话有些像科普,告诉大家圣诞节的饼干、蛋糕、热红酒里用的配料,多数来自外国,有益健康。这是宣传一种对外族的宽容。饼干烤好了,怎么用呢?妈妈说,饼干是庆祝节日的必备,也是分享的礼物啊。教会也叫大家烤了几十个果脯面包,几公斤饼干呢,我们在圣诞市场上卖掉,再把这些善款送给很需要帮助的人们。…
你看,这样的小话剧像不像以前我们学校里的小品,自己演自己看,宣传表扬,贴近生活?观众参演的是合唱,各国的圣诞歌曲大家都会。德国人在流行歌曲乐坛上显得笨手笨脚不会唱歌,可是教堂里的合唱,总是人人字正腔圆,整齐一致得跟排练过似的。牧师当然还要布道,告诉大家圣诞节为什么要一起庆祝。不仅仅是某人的生日,更是重温分享和感恩,大家一起过信靠神的生活。那刻的场景正如同席勒在《欢乐颂》里说的:在你温柔的羽翼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结束礼拜出教堂时,每个人都是要捐款的。在德国当教徒要交教堂税,每次参加礼拜都要捐款给一定的目的,多数是支援非洲。没人盯着你捐多少,也可以绕过去,但是不捐款自己是不会安心的。基督教不是济世救民,却主张把你有的拿出一部分来给更需要的人们,因为人类必须互济才能生活下去。
这天晚上和两家人分别举杯,感谢我们能有今天的这种快乐。。
————————————————
25日
狄更斯有篇小说叫《圣诞颂歌》,据百度说,狄更斯凭借这部小说书创造了圣诞节。还真没听过这说法。事实上这小说在德国并不太被提起,德国人说到圣诞习俗时,更多去找古罗马的灯火节作渊源。不过,狄更斯在这书里面有句话,却很表述了这个节日的意义: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节日。
这节原本是个极其安静神圣的节日。
昨天在超市里冲锋陷阵时,听到收音机里说:“您还在超市奔忙吗?慢慢的,是不是已经到了应当【besinnlich】的时间了?”
【besinnlich】这个词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字面上看是思考,静思默想之类的。老圣诞卡上常常出现的,不是【祝XX节快乐】,而是祝你有一个【besinnlich】的节日。要是按照我的翻译,岂不是说要有一个静思默想的圣诞节?
收音机的这说法,好像给了个场景解释,对这个词有点意会了:它确实是要你有个静思默想的节日,与往日不同,不必庸庸碌碌为生活奔忙,静心与自己的【神】相处。一个【besinnliche Weihnachten】解释了德国人为什么在不放假的24日庆祝圣诞,而到了放假的25日,一切却都静了下来,什么活动都没有,连电视节目都无聊得一塌糊涂。25日不是娱乐的,是你和那位神圣单独相处的日子。难怪现在很多人写贺卡时会说:祝你有美好、舒适,与烛光和冷杉树相伴随的好时光。——这是把【besinnlich】拆成白话了。
可是现在世界变成了一锅烩,美国那个狂欢似的圣诞节文化,正反噬着德国的安静圣诞节。
——————————————————
27日
两天放假后,节日过完。今天开始回到俗世,放肆人间。
今天晚上去吃晚饭,喝了三杯洋烈酒。我酒量很好,他们不知道的,因为我基本不喜欢喝啤酒和葡萄酒,一般拒绝跟他们一起喝酒,以至于他们一直以为我不会喝酒——哪能呢。
去他家吃饭有一点很头大:他太太每次都会把圣诞小彩灯挂满一屋子,再加一棵挂满灯彩的圣诞树,这是全部的光源了,正常灯一个也不开,餐桌上点满蜡烛照情调,大家摸黑吃饭。现在我适应这个瞎吃法了,可始终觉得吃饭时想睡觉。
小时候养起来的习惯太不一样,我小时候是在40瓦日光灯下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