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玄纲论》超动静章第六诗解

吴筠玄纲论超动静章第六诗解

题文诗:

夫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

故静,天地之心,,天地之气.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焉.是故通乎,

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

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也,形存道同,天地之德.是以动而,不知其动,者超乎动,

静而不知,其静者出,乎静者也,故超乎动,者阳不可,得而推也.出乎静者,阴不可得,

而移阴阳,莫能变况,于万物乎.故不为物,之所诱者,谓之至静,至静后能,契于至虚.

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彻者,天地之广,万物之殷,不能逃于,方寸之鉴.

至道至情,至情真情,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动地静,动静有情,心静气动,天覆地载,

万物氤氲,圣贤真情,情通天地,宇内一情,宁心合道,运气存形,目击道存,至道清静,

宁静致远,远而能久,天长地久,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至道虚寂,虚寂清静,神清气正.超动静章第六【原文】夫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译文】大道以其深远的虚无,化育了天地。 天穹是运动的,但居于其中的北极星却永不移动,其蕴含的元气也永不减损。大地是静止的,但向东奔流的江河却永不停息,升腾的云气也永不枯竭。因此,静止是天地运行的核心(心),运动是天地流转的气息(气)。核心静止而气息运动,所以天地才能承载万物、覆盖众生而永不穷尽。因此,真正通达大道的人:即使翱翔于宇宙之外,他的心神也恒常安宁;即使栖息在极其微小的空间之内,他的元气也自然流转不息。所以,心神若不能安宁,就无法与大道合一;元气若不能流转,就无法维系形体的存在。能够保持形体长存且与大道合一,这正是天地的根本德性啊。

【原文】是以动而不知其动者,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出乎静者也。故超乎动者,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者,阴不可得而移。阴阳莫能变,而况于万物乎。故不为物之所诱者,谓之至静,至静然后能契于至虚。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彻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殷,而不能逃于方寸之鉴矣。【译文】因此,行动却不觉察自己在行动的人,是超越了运动状态本身的人;静处却不觉察自己在静处的人,是超脱了静止状态本身的人。所以,那超越运动状态的人,阳气无法推动他;那超脱静止状态的人,阴气无法扰动他。连阴阳都不能改变他,更何况是世间万物呢?因此,不被外物所诱惑的境界,称为“至静”。只有达到至静,才能契合那终极的虚寂。虚寂到了极致,内心便一片明澈;明澈到了极致,内心便莹洁通透;莹洁通透到了极致,内心便洞彻无碍。达到这种洞彻境界的人,纵使天地如此广阔,万物如此繁盛,也无法逃脱他那明镜般的方寸之心(内在觉知)的映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