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而想不出深入的东西,这感觉很差。渐渐的虽已养成了一周不写就难受,可是写不出东西更难受,输入每天都有,但是不够聚焦,不能一层层剥下去分析并思考问题,每次写都是开个头,画不出轮廓,造不出血肉,无疾而终,另起一个主题,几次循环下来,备受煎熬,时间在煎熬中溜走,愈煎熬愈没思路。
写不出东西,那就去上上课吧,于是在熊猫小课上学习了一堂关于写作的课程,里面有提到些不出来的三大原因:
信息孤岛:没有积累相关信息。
信息火花:有积累,但缺乏有意识的积累
信息沟渠:有足够的信息,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我是三大原因都沾边,汗颜。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在写作时说过:在我们的大脑中配备着各式各样的抽屉,里面塞满了形形色色的记忆。
感觉自己像是抽屉是有,但都不能及时打开,亦或是就是用力打开了,发现里面能用的也是寥寥无几。
那如何才能缔造出更多抽屉,并且充盈这些抽屉,还要装上自动地随取随存的开关。
老师说一定要勤用逻辑树。 我只是默默看着课堂内容,例如要对“职场阅读的思考”这个主题列一个逻辑树,我在点开老师的逻辑树之前,先在自己脑子里过了下,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问题来了,我想到了末梢的具体问题,没能概括出三大类的条目。
老师建议的逻辑树:
1.职场阅读意义
对工作的帮助
对自我成长的帮助
2.职场阅读的对象
职场阅读的分类
对象的介绍和对比
3.职场阅读的方法
该怎么读
有哪些注意事项
而我只是能细枝末节地想到职场阅读有什么帮助,要怎么读,和读哪些书。不能形成像老师那样的体系。这就是问题症结所在。知道了问题所在,就可以去找原因。 这一点上,熊猫小课还是蛮给力的,除了理论知识,有很多案例,而且每天讲解的内容也是刚刚好的,可以吸收消化的节奏。课上说要想有清晰的逻辑树,必须对现有信息进行构建,包括三个方面:明确主题,穷经方向和层层分解。 也就是说,先树根,再树干,再分枝,最后到末叶。
说说容易,做起来我发现这还是需要思路的转变。 例如,课堂上给了一个案例,A在一个大城市生活,想在2年内结婚,以现在的工资只能付现在买房行情的1/2,如何用逻辑树来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在按出答案之前,我先思考了下,可我构建信息的过程是,能明确A的问题所在,树根能找到,可是在树干上出了差错,树干我列成了现状,提高个人赚钱能力,减少支出,借钱。
参考答案的树干是降低支付难度,筹款,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
降低支付难度根本就没有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而且现状也不是在树干之列。所以说主要还是因为我分析问题的逻辑不严密清晰,只看到了问题表层和直接行为层面。这个需要去刻意练习常用的逻辑划分方式。
另外,我在用词上也不能用合适的书面语,只能想到口语词汇,显得很不专业。这个也需要刻意对口语化的词汇进行书面语转化的练习。
如此分析下来,我想答案已经有点显而易见了,我逻辑思路不够有条理,抓不住树干内容,用词不够专业。
写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思考过程,写不出就是不会思考。那要如何思考并落成文字,除了有严密的逻辑树,小课上说有这么一个模型:信息传递模型,即是通过通过外部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加工,构架起一定的逻辑思维,形成文本,通过媒介,使得受众群体接受,吸收,乃至最后行动的一个过程。在受众思维这一块里,有一个故事思维,包含看见和理解,在整个过程是是必要还是辅助,我还不甚理解。
越努力,越幸运,和还在写字路上的小伙伴们共勉。
安。
2018年5月30日 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