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七规则》6:有权要赶紧用。7:「原罪」会被原谅

《权力七规则》6:有权要赶紧用

权力规则第六条:要使用权力。

不但要用,而且要大用,要超规格地用。

用权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对组织进行改革。

第二是「一朝君子一朝臣」,安插自己的人马。

第三是「强人没有接班人」,打压竞争对手。

在权力游戏中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获得权力,一个是保住权力。

当你已经有了权力以后,如何使用权力,用权力保住权力,用权力去获得更多的权力。

首先要认识到,权力并不是一种“资源”,不是说用完了就没有了——恰恰相反,权力是越用越多,你不用它才会没有。使用权力才能表明你拥有权力,别人就会认可你的权力,你就会吸引到更多的盟友,你的权力也会扩大。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第六个权力规则就是要使用权力:不但要用,而且要大用,要超规格地用。哪怕你的权力暂时还没覆盖到那一块,你也可以先斩后奏。你越强势,就越能吸引到更多的权力。

具体怎么用呢?总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组织进行改革,第二是安插自己的人马,第三是打压竞争对手。


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成了单位的一把手,你会干什么?是平易近人,跟大家都搞好关系吗?是不折腾,先享受享受权力的特殊待遇和排场吗?还是跟老领导表决心,说我们一切都按照您的既定方针办?

你要这么想,你连个副总统都当不好。

权力不是漂亮的摆设。权力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你可以用它。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林登·约翰逊副总统立即被任命为美国总统。约翰逊乘坐空军一号飞往华盛顿,准备就职。就在飞机上,约翰逊召集了所有助手,宣布自己接下来要干的事情。他们谋划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包括想要通过的各项法案。

菲佛对约翰逊这种老领导尸骨未寒就已经准备大干一场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约翰逊非常懂得权力的动力学。

关键在于,权力这个东西,往往在你刚上任的时候是最好用的。新领导上任都会享受一段蜜月期。大家都对你有良好期待。你要做什么改革动作,人们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你干的时间一长,就难免会得罪一些人。那些人会故意不配合你工作。你在位置上待的时间越长,积累出来的敌人就越多,你再想办事就不好办了。

一个旁证。摩根斯坦利的投资管理专家、印度经济学家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使用数据分析得到各国领导人的一个普遍规律:领导人在第一个任期往往能推出一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到了第二个任期基本就没有什么大动作,往往琢磨琢磨政治遗产,给自己的家庭和朋友谋点福利就完事了。

包括像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样的政治强人,也是第一个任期干得特别猛,到第二个任期改革的热情就已经耗散,基本躺平了。数据上看,总统第一个任期上的经济表现普遍好于第二个任期。

菲佛则说,现在随着公司高层越来越政治化,CEO的任期实际上是缩短了。2000年的时候,CEO的平均任期长达8年,到了2010年代就只剩下5年了。

所以说有权力要早用,要上来就赶紧用……更何况你都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个任期。


如果你在任职前期都推不动一项改革,那不用想了,后期你更推不动。而如果你前期推动了改革,这就会对你的后期大有好处,因为你的权力会扩大,你会吸引到更多人成为盟友。

如果我是从外边入职的领导,对公司不太了解,我怎么改革呢?那你当然需要做一些调研,但是切记,调研时间不要太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纽约市公立学校系统越来越破败,市长朱利安尼任命了一位新主管。这位主管上任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做了大量调研,看看哪里出了毛病。但他只等了一年半,就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套组合拳,结果真的使得纽约市公立学校系统焕然一新。

系统需要改革。任何系统时间一长,总会积累出相当的惰性,现有的各级干部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已经不关心这个系统本身如何,只想自己舒舒服服把日子过好。你这个新人的使命就是改革。

那你说系统里现有的干部肯定不配合改革啊,这怎么办呢?这就引出了权力的第二个用法——换人。


拉斯维加斯有一家很著名的赌场叫哈拉娱乐(Harrah's Entertainment),有一年上了个新CEO。他的理念是传统的营销方法已经过时了,赌场销售必须用大数据驱动。为此他一上任就打发公司几个资深高管走人,其中包括刚刚受到嘉奖的营销主管。还有首席财务官,之前跟他竞争CEO位置的对手,也被逼离开。一批新人进入高管团队。

而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人马,那就更方便了。斯坦福医院曾经任命了一个很厉害的CEO,他尝试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非常成功,可谓是震动业界。后来他被另外一家医疗机构请去当CEO,走马上任之初,就立即把自己在斯坦福的一批人马给带了过去。自己的人马不但熟悉你的做事理念,用着顺手,而且跟你有绝对的信任。

换人操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安排公司的老人。直接赶走或者解雇可能过于粗暴了,搞不好还会闹出官司,再说也影响系统的稳定。

所以新人换旧人一定要名正言顺,有充分的理由。拉斯维加斯赌场那个例子就很典型,新CEO的理念是大数据辅助营销,你们这些旧人根本就不懂,你们没有这方面的技能,那我当然要撤换你们。

一个不是那么直接、但是更柔和的手法是明升暗降。给这位老兄一个更好的待遇,头衔升一级,但是把他送到一个不重要的部门,所有人都容易接受。

不管是什么模式,安插自己的人马这种事,你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像前面说的那个纽约公立学校系统的新主管,就把所有高层领导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全换了,连第三级的领导都几乎全是新的。提拔盟友,培植私人势力,不这么干才是不正常。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跟手下丁汝昌有一番对话——

丁汝昌:中堂,汝昌请求辞去北洋水师提督的职务。

李鸿章:胡说!

丁汝昌:不能因为汝昌,连累了中堂大人哪!

李鸿章:哈哈哈哈,连累我,连累我什么?老夫一年四季被他们弹劾!照你这个样子,那都不要活了。不错,你是淮军旧部,又是安徽人,这么多年又一直跟着我,所以说我培植私人势力、任人唯亲……笑话!他妈的不任人唯亲还要任人唯疏不成!非要让我的部下不听话,处处和我作对就不叫培植私人势力了?!

菲佛应该完全赞成李鸿章。


权力的第三个用法,是直接用权力扩大和巩固权力。

扩大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规则。就像前面讲过的纽约天才建筑师罗伯特·摩西,做事一向藐视权威先斩后奏,他不断打破规则的结果是展示了权力,人们更认可他的权力了,你是个强人我们惹不起。

当然摩西的做法风险比较大,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更温和的做法是用制度建设来巩固权力。现在的CEO都会想办法在董事会搞股权改革,给自己拥有的股票更高的投票权重。比如说扎克伯格在Facebook就搞了一条规则,他拥有的股份,每股有10票投票权——而别的股东每股就只有1票。这就确保他拥有Facebook 60%的投票权。那么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不可能把他给赶走。

如果没有那么多股份,你还可以在组织里多担任几个兼职,确保组织的运行处处都离不开你。你可以既是CEO又是董事会主席,完了还兼任某个关键部门的领导。

蒂姆·库克在乔布斯时代担任苹果公司的COO,后来没有乔布斯了库克成为CEO。那请问苹果现在的COO是谁?没有。库克继续管着COO的活儿。

我怀疑库克正在使用更黑暗的一个抓权方法,那就是确保组织里没有你的接班人。

杰克·瓦伦蒂(Jack Valenti)曾经担任美国电影协会主席38年之久,直到83岁才交权。你说在一个民主国家里,他怎么还玩出终身制来了呢?那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所有人都知道,瓦伦蒂总是能确保协会里没有人能接他的班。

怎么做?看谁有接班能力,就把谁赶走。

菲佛曾经在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里任职,他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公司里但凡有一位高管受到董事会的称赞,这位高管很快就会从公司消失……想必就是CEO把他给赶走了。菲佛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跟一位董事会成员说,你们要是再发现什么人才,最好不要表扬他:千万别让CEO怀疑你们想让他接班。

这像不像中国古代的宫廷权斗……在任者会消灭任何可能的接班人,那真是古老而又高效的策略啊。


总结来说,运用权力基本上就是三句话——

1)「新官上任三把火」:趁着蜜月期里权力还热乎赶紧用,有什么改革计划要一揽子快上,打一套组合拳;

2)「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用怕人说你任人唯亲,要大胆安插和使用自己的人马;

3)「强人没有接班人」。

菲佛说的这些权力用法,中国人早就玩得无比纯熟了。以至于我们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些零阶道理,我们更喜欢谈论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可持续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利于权力平稳交接”之类的一阶道理——我们高估了这些做法的负作用,低估了这些做法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道理都很简单,可是真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你未必有这么做的魄力。你会说,这不以权谋私吗?这么用权不怕遭受报复吗?那你就错了。

现实是权力越大,你就越不容易被人报复。

马基雅维利有句话说得好:「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被人爱更安全。」在权力游戏里爱是一种义务,时间长了人家会觉得你的恩情是一种负担而不愿意报答;可是恐惧,却总是实实在在的。别忘了权力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别太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你。

你要知道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发生冲突。你有权力,你就掌握了主动。当你命令公司的元老退休、或者要求潜在的接班人离职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也没有还手的意愿。这就叫名正则言顺。

更重要的是,当你的权力已经建立起来,当你不断地用它的时候,人们会自动过来依附,你的盟友会增加,你以前的敌人也会主动变成你的盟友。

怕冲突、总想跟赢家结盟,这都是人性的内在弱点。而敢于利用这些弱点行使权力,却不是每个人的本能。还是那句话,权力游戏要求你离开舒适区。

「权力感」也是一种天赋。有的人干啥啥不行,可偏偏对抓权特别在行。他们对任何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和事都极其敏感,会不惜一切代价斗争——而我们总是纵容他们。







《权力七规则》7:「原罪」会被原谅

权力规则第七条:你要不择手段地获取权力,别太在乎在此过程中违规——你将来如果受到惩罚,那不是因为你曾经违规,而是因为你失去了权力。

权力是人类认知缺陷的产物:有盲从才有权力。

这是菲佛《权力七规则》的最后一讲,揭示权力的一个最大的秘密。

先讲个著名的故事。唐朝有位高僧叫悟达国师,有一天他的膝盖上长了个「人面疮」,上面有眼睛有眉毛有嘴,很疼。悟达国师痛苦不堪,最后是一个西域高僧出手帮他治好了疮。

故事的有意思之处是就在治疗之前,人面疮突然开口说话了。他对悟达国师说,十世以前,你是西汉的袁盎,我是晁错,你向皇帝进言把我害死了,所以我一直在找你报仇。过去这十世你都是高僧,持戒很严谨,我没有报仇的机会。最近你动了功利心,修行上有所亏损,所以我才能变成疮让你痛苦。

很多人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因果报应毫厘不爽、有恶业就要忏悔等等。如果让一个科学家观测这件事儿,他完全可以得出一个更客观的结论:事实难道不是悟达国师受到的报复不但推迟了十世之久,而且效果也并不是很严重吗?

人面疮故事真正的道理是,只要你没暴露弱点,你就不会被报复。

这就是权力最大的秘密。


有一位富豪叫加里·温尼克(Gary Winnick),早年靠贩卖垃圾证券起家,后来自己做了家公司,但是经营不善。就在公司破产之前,他背着其他股东,偷偷卖掉了自己手上价值7.38亿美元的股票。等于是在沉船前把船卖了。然后公司破产,温尼克出了5500万美元给公司股东和员工做补偿,又向美国劳工部捐款2500万美元,就把这件事儿给摆平了。

也就是说,温尼克非法获利7亿多,花了8000万,自己净剩6亿多,啥事儿没有了。不但如此,温尼克从此变身为慈善家,在大学拿荣誉博士,跟名流政要交往,客厅挂满了他和总统、教皇的合照,妥妥的上流社会。

请问温尼克的人面疮在哪里?

菲佛列举了一系列这样的事情——

* 臭名昭著的性犯罪者杰弗里·爱泼斯坦被捕入狱又出狱之后,还能继续跟各路大亨交往,其中包括贝佐斯、马斯克和比尔·盖茨;

* 商界名流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因为内幕交易入狱五个月,出来照样是人生导师,百货公司还以她为品牌带货;

* 硅谷几家公司的CEO,或者因为金融违规,或者因为性侵下属,被解雇之后都能迅速拿到大笔投资东山再起;

* 更有的CEO,违规之后连解雇的惩罚都不存在……

这不符合老百姓的认知。

假如有一天你当上了某家大公司的CEO,你的父母肯定会嘱咐你,孩子你现在是公众人物了,有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你,你对自己可得严格要求,要知道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你平时就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千万别学那些纨绔子弟,要知道一旦犯错就可能万劫不复啊……对吧?

那他们可就说错了。现实是如果你有钱有权,你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为所欲为。你不用太担心犯错,因为你受到惩罚的可能性并不太大,而且就算是惩罚也不会很严重。

要这么说的话,不做坏事反而是不对的,不做就是浪费了犯规权。正确做法是为了获得权力应该不择手段,不惜犯点「原罪」——因为只要你有了权力,那些原罪就会被遗忘或者原谅。

这就是第七条权力规则:你要不择手段地获取权力,别太在乎在此过程中违规——你将来如果受到惩罚,那不是因为你曾经违规,而是因为你失去了权力。


在理性上,如果你有权力,人们不但不愿意打击你,而且愿意成为你的盟友。

是,位高权重会被很多双眼睛盯着,媒体爱挑你的毛病,老百姓会以议论你为乐——但是请注意,那些都是距离权力很远的人。距离权力近的、真正能影响你命运的人,是不会没事儿找事儿的——因为他们都是「圈内人」。

还记得我们讲博弈论的时候说过吗?「上流社会人捧人,中流社会人比人,下流社会人踩人」。权力和财富圈子是个互相吹捧、互相成就的圈子。

ProPublica的一个记者做过一项有意思的调查,发现检察官凡是面对针对权贵的案件,都会手下留情。他们不想得罪权贵,也不想得罪对方的辩护律师。为啥呢?因为检察官都打算积累了一定的资历就去当辩护律师。要知道辩护律师的收入要高得多。人家不愿意跟自己未来的合作伙伴结仇。

更一般地说,是不愿意背叛那个圈子。有权有钱的人,是特别讲圈子的。比如各种慈善活动就是混圈子的由头,是权贵交朋友的场所。这些人互相之间总是力保,反正牺牲的不是他们的利益。

那你说难道有权就可以无法无天吗?当然也不是。确实有很多有权的人最后还是被拿下了,但是菲佛指出,你去考察一下他们是如何被拿下的——往往都是有一个不依不饶的记者,一个小人物,一心非要维护正义,冲破重重阻力非得查他,经历无数的困难才做到。你想想他们被拿下有多么困难,就知道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


权贵支持权力是理性的支持,而老百姓支持权力则是感性的。菲佛列举了三种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普通人明明没有利益攸关,也那么倾向于相信权力和拥护权力。

一个机制叫「认知一致性(cognitive consistency)」,也就是你认为好东西应该处处都好,有优点的人应该身上都是优点。当你看到一个人有权、有钱、很成功的时候,你会像言情小说刻画霸道总裁那样,想象这个人身上有能力、有美德、又聪明又勤奋。

第二个机制是我们开头提到过的「公正世界假设」。我们总觉得世界是公正的,这个人成功,一定是因为他做了很好的事情;那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做错了一些事情。我们相信遵守规则会受到奖励,破坏规则会受到惩罚。

公正世界假设会让你产生两个谬见。首先是神化成功者。你看那些名人传记,尤其是政界名人,那简直是高瞻远瞩做啥都对,他每一句话都特别有道理。其次是谴责失败者。你会觉得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人肯定是做得不好才会有如今的下场:不然别人怎么就成功了呢?

第三个机制是「道德合理化(moral rationalization)」和「道德去耦化(moral decoupling)」。

道德合理化就是这个人明明做了坏事,你非得给他找借口,说他不是故意的、他都是不得已、他的行为有合理性、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云云,为他开脱。

道德去耦化则是把一个人的道德和他的能力分开。比尔·克林顿确实跟白宫女实习生有不正当关系,但这无所谓,我支持他是支持他的政治理念,我对他的私生活不感兴趣。这个逻辑之下性侵、违规、违法都不叫事儿,只要这个人能赚钱能当官就行。

这三个机制是不是非常普遍。励志青年对商人的追捧,底层帮政客开脱,粉丝对明星的迷恋,不都是这样吗?


理性叠加感性,结果就是权力会自动吸引到支持。所以只要你大权在握,只要「时与势」还在你这边,你就非常安全,人面疮就动不了你。

特朗普竞选总统的时候,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参议员,叫格雷厄姆,整天骂特朗普。他说特朗普是个怪人、疯子、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当总统。而等到特朗普当选了,格雷厄姆立即成了特朗普最忠诚的支持者,整天吹捧特朗普。为啥呢?因为他自己的竞选需要特朗普的支持。这帮人是一点都不尴尬。

而且有了权力之后你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最简单的就是做慈善。不但要捐款而且要以你的名字设立慈善基金,高调地做一大堆好事,不但有利于宣传而且有利于融入权贵圈子。有人认为慈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忏悔机制。

更有效的办法是直接改写历史。出一本自传,把当初所有的创业功劳都归在自己头上,坏事儿一概不提,把自己描写成一贯就这么真诚、这么充满善意的英雄。那你说这本书出版了,当初那些当事人可都还活着,他们出来纠正怎么办?不用担心,他们的声音比你小多了。

要知道老百姓读名人传记想要的是一个成功故事,根本不关心内容有多准确。你只要讲出愿景、讲好叙事、让人励志、让你的员工为你自豪、让投资者认可你,就皆大欢喜。

当然有时候大权在握的人也会受到惩罚,但那不是普遍现象——总体来说,不怕你以前做过什么,怕的是你失去权力。一旦失去权力,支持者就会离开,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且搞不好人面疮会冒出来。中国有句话叫「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约翰·肯尼迪也有句名言:「胜利有一千个父亲,而失败是个孤儿」。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到死都要抓着权力不放手。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对权力非常友好的世界。

权力是人类认知缺陷的产物:有盲从才有权力。如果人人都是科学家,大家做任何事都只认逻辑和事实,我同意跟你去做这件事完全是因为我也认为这么做是对的,那不叫权力。权力是你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你不理解,还执行,这不就是盲从吗?所有权力规则背后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盲目追随。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自己不敢拿主意,非得让别人下决心,乃至于对这个人产生盲目相信,是这种认知缺陷导致了权力。

所以权力游戏的本质就是想方设法利用别人的认知缺陷。说白了就是欺负老实人,仗着别人不懂就去占便宜。

是多数人放弃了自主性,甘愿被人驱使,才使得一小部分人获得了权力。

希望你能成为那一小部分人,能够在权力游戏中取得胜利。我们不应该把世界让给那些除了抓权就没有别的追求的人。

如果机缘巧合之下,你未能获得权力,那也没关系。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这本书对大多数人的功能,是让我们不再神化权力。正是普通人对权力的崇拜造成了掌权者的狂妄。如果我们知道这帮人是如何上位的,我们知道权力游戏是怎么玩的,他们在我们眼中就没什么了不起。

最起码的一点,如果下次有人跟你玩权力游戏,你心知肚明他在干什么,就可以理性选择配合还是不配合。大家都是老中医谁也别给谁开偏方:干脆实在一点,如果这件事对我也有利,没问题,咱们可以双赢;如果对我不利,你忽悠不了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