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七规则》2:不要遵守规矩。3:维护你的形象

《权力七规则》2:不要遵守规矩

权力规则第二条:要打破规矩。

你需要更新对打破规矩的认识——

1. 打破规矩能获得特殊好处

2. 打破规矩能提升你的形象

3. 打破规矩是必须的,因为规矩限制了你

继续深入权力心态。要练一门更高级、也更不自在的功夫,那就是打破规矩。

掌握权力,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你可以不遵守规矩。什么都按规矩办还要权力干什么?有权的人可以制造规矩,没权的人才必须被动遵守规矩。你必须习惯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破坏规矩会给你形成心理压力,因为社会默认你需要遵守规矩。破坏规矩就是制造麻烦,制造麻烦就会引来异样的眼光,一般人受不了这个。我们的天性是不愿意麻烦别人,甚至有正当需求都不想寻求帮助。

但是这个心态你必须扭转过来:权力,本来就是使唤人的行为。你总怕麻烦别人哪行呢?


美国犹他州每年都会办个电影节,各路明星、社会名流云集,斯坦福MBA班的学生们也爱去凑热闹。菲佛觉得这是一个锻炼人的机会,就每年都给学生们一个挑战:你能不能在电影节上想办法见到那些大人物。

要见大人物,最好的办法是参加他们的晚宴。但晚宴是内部的,受到特别邀请才能出席,你说你是斯坦福的学生可不好使。

有个女生是这么干的。她给晚宴组织者发邮件,说我是福布斯杂志的撰稿人,对你们的晚宴很感兴趣,可否来参加。对方一听是媒体的,立马回复,说我们周五和周六都有晚宴,你想参加哪场?这个女生故意等了48小时才回复对方,说我周五很忙,是否可以参加周六这场。主办方果然给她发来一个预约链接。

她犹豫是否要带男友一起去,但是男友不一定有空,所以预约的时候就没提。结果当天晚上她男友真有空,她领着男友直接就去了。在晚宴门口,组织者说你事先也没说多带一个人啊?她说你看我们来都来了……主办方没办法,让两个人都进去了。

这个女生不是媒体人,冒充了媒体人;明明没有资格参加晚宴,却参加了晚宴;不应该多带一个人,她多带了一个人。她打破了很多规矩,可是她得手了。

菲佛对此大加赞赏……可能你心想,斯坦福这都教些什么啊……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样的人。我敢打赌你不喜欢这样的人,更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如果真是这样,你需要更新对打破规矩的认识。

1. 打破规矩能获得特殊好处

文明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人过度遵守规则。从小受的训练就是要做老实人、要听话、不要给人添麻烦、更不要惹事。

有研究显示,一个典型的员工,每星期差不多会有3小时参与到某种冲突之中——但是大部分人从来没受过如何跟人冲突的基本培训。这就导致大部分人在面对跟领导或同事之间的冲突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人们就会尽量避免冲突,甚至避免争论,有事儿就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就给你提供了一个机会。

你敢冲突,对方不敢冲突,他为了避免跟你冲突就会满足你的要求,那你不就得手了吗?

要不怎么美国有句谚语叫「与其请求允许,不如请求原谅」。

你别管有理没理先把事情办了。如果别人事后指责你破坏规矩,你再道歉就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对方为了减少冲突,最合理的选择是算了。

纽约有一位建筑大师叫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他是个天才,但天才是很多很多项目喂出来的。搞建筑,你想必知道,有个很大的麻烦就是政府审批。如果你每个项目都花很多时间等审批,你能做几个项目呢?摩西之所以有那么多作品,是因为他常常在没有得到政府许可之前,就让项目开工。甚至有时候一个公园已经建成了,他才去向政府申请许可。政府一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公园,这是一位建筑大师,这里的民众都已经接受了,难道还能强行下令把公园拆了不成?

当然这里面有风险。中国有一些建筑商也是这么干的,政府还没批地就自行盖楼,赌政府最后只能默认。但是这么干的人多了,有时候政府可能真给你来个不信邪,把已经建好、很漂亮的大楼直接给你炸掉。不过风险归风险,有时候你非得试一试。

更何况有些“试一试”是没风险的,比如说求人帮忙。

文明社会有两个不对称的默认习俗。一方面,每个人应该管好自己的事,尽量别找人帮忙;另一方面,如果有人来找你帮忙而你又恰好能帮到,你往往愿意提供帮助。这个不对称可能是因为求人帮忙是一个比较低的姿态,而帮人则是高姿态:我们喜欢高姿态。

有一项关于帮忙的研究很有意思。研究者招募了一批受试者,让他们到大街上去做两个任务。一是假装自己没带手机,随便找个人借手机打电话;二是假装不知道去健身房的路,请人带路。很简单,对吧?如果他们找到你,我相信你会帮忙的。

但是有27%的受试者,一听说任务是让他们去大街上求人帮忙,当场就退出了实验。

这就等于有很多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不用,地上有钱你不捡。求人帮个小忙,人家就算拒绝,那就拒绝呗?你能有啥损失?我们可以想见,那些能够厚着脸皮去寻求帮助的人,当然抓住了更多的机会。

而且你还可以再勇敢一点。在学校或者大公司这种庞大机构里办事,往往需要层层审批,费时费力还不知道结果如何。菲佛有个学生的故事可能会给你启发。他不经预约,直接跑到大领导办公室提要求。因为这种局面太罕见了,大领导当时有点懵,来不及思考,一听他说的挺合理,直接就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然,也可能不批准。但是你试一试又能损失什么呢?

2. 打破规矩能提升你的形象

有一种形象是被人喜欢,有一种形象是被人认为有权力,这两种形象是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有研究证明,有权力的人跟人聊天的时候往往表现得缺乏礼貌:他们笑得更少、会更多地打断别人说话、说话声音也更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跟这种行为正好相反,但我们从小受的不是争夺权力的教育。

研究者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打破规矩,能让人觉得你有权力——或者说“力量”,英文里是同一个词:power。

一群人在市政厅等着办事,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坐着。服务台上有咖啡,但是并没有人管理,更没有人邀请大家喝咖啡。这时候有两位老兄站了起来,一个自顾自地去拿了杯咖啡回来就喝,另一个则是去了洗手间。事后调查在场众人,大家普遍认为拿咖啡的那个更强。

再比如说,你发现公司的财务报表里有个小毛病,就问会计是不是应该修改一下。第一个会计告诉你这个毛病无所谓,这种事经常发生,将来外边的会计师来查账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了我们也可以跟他稍微变通一下。第二个会计则表示应该认真对待,我们必须遵守规则……那么你猜对了,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会计更强。

现实是,那些没有礼貌的人,那些不管不顾的人,那些侵犯别人地盘的人,那些藐视法律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更有能力。

3. 打破规矩是必须的,因为规矩限制了你

要打破规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时候不打破规矩就赢不了。政治学家伊万·阿雷金-托夫特(Ivan Arreguín-Toft)专门考察了历史上双方军力水平至少相差五倍以上的战争,发现强者并不总是能赢——尤其是在1950年到1999年之间,有51.2%的战争是弱者取胜。这是为啥呢?

因为弱者打的是「超限战」。就如同中东游击队打美军。我跟你打非传统战争,我不按你规矩打。格拉德威尔在《逆转》那本书中专门讲的就是这个。如果你是一个弱者,你是新人,你是后来的,你还想跟强者竞争,那你就必须得打破现有的规矩。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中国公司都在对国际品牌搞山寨、抄袭、盗版。我们觉得挺不好意思,但是经济学家非常理解:不这么干哪有上场机会?美国在工业化初期也是直接抄袭英国,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搞羊毛贸易是抄袭荷兰的,大家都这么干过。

更何况掌权者制定很多规矩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就是为了限制你发展。你遵守规矩,对他们有利。每一次变革都是重新分配资源,既然你想进来分点权力,你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规矩。


总结来说,如果你想获得权力,就不能太老实太听话,听话是权力的反义词。一些人是通过打破规矩上位的。

那你说,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社会岂不是乱了吗?没错。这里面有个生态平衡问题。讲博弈论的时候讲过「鹰鸽博弈」——如果社会上老鹰太多,做鸽对你是有利的;而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鸽子,你应该做鹰。

对中国人来说,做鹰的太少了。我们的教育是鸽子教育,我们的文化是鸽文化。在国内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国外不好意思争夺权力,这不行。权力是鹰的游戏。

一个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认识是,照章办事不是权力。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权力是按理说你应该杀这个人,但是你不杀。」

积极主动地打破剧本,在流程之外做自己的决定,这才叫权力。给你权力不是让你遵守世界的规范,而是让你试探世界的底线;不是让你适应世界,而是让你改变世界。

当然这里不是让你做个刺头,整天没事儿找事儿到处犯规。只在为了达成更高目的的情况下犯规。

网上的小故事。一对情侣开着车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突然后面来了一辆车,不停地按喇叭。两人按下车窗,得知是一位父亲在送孩子上医院,他大声哀求,说能不能让一下,让他先过。可是开车的男子不为所动,非得等红灯结束。

女孩不干了,说你为什么不给人让一让呢?男子说反正也不差这点时间,我何必闯红灯吃罚单呢?女孩听罢一言不发,过后就跟男子分手了。

这个人不但冷漠,而且连一点规矩都不敢违反,这样的人有啥出息?







《权力七规则》3:维护你的形象

权力规则第三条:维护你的形象,你的形象就是你的政治生命。

1.对于权力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印象。

2.最重要的一个告诫,绝对不要为了工作上的事儿道歉。

3.这个形象的本质是信任。

一个对个人权力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形象。你的形象就是你的政治生命。

中国有句话叫「不要以貌取人」,说的其实是一个一阶道理:它背后的零阶道理是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以貌取人,而且以貌取人非常有效。尤其对权力来说,几乎完全就是通过外在表现判断你有没有真能力。

说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那不可能是工作关系。如果你的任期只有三年,你不能计划别人在第二年才服从你、第四年才“真正”了解你。现实是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真正的你”,你必须一上来就把手下镇住,迅速开展工作。

《世说新语》里有个段子讲魏王曹操有一次接见匈奴使臣。曹操可能觉得自己身材比较矮,相貌也比较丑陋,怕影响国家形象,就请一位名叫崔琰的名士扮演魏王。崔琰高大帅气,曹操自己在旁边假扮侍卫。

接见完毕,曹操派人去问使臣,说你觉得魏王怎么样。使臣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说魏王风度确实不错,但我看他身边那个侍卫才是真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权力真的是有气场的,懂行的人随便看看外表就知道这个人行不行;第二,权力气场不是寻常老百姓意义上的美丑。

这个权力气质,就是你的形象。

你必须好好维护这个形象,因为它给人建立了一种预期。


《隐藏的博弈》说过这个道理,在场谁扮演鹰,谁扮演鸽,得名正言顺才行。下级得有下级的样子,最好是机敏干练;上级得有上级的样子,比如说不怒自威。千万别下级顾盼自雄,起个名叫龙傲天,上级温吞软弱,名叫刘波,那不是正常现象,那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权力最重要的气质,还是自信。极端的自信。自信不仅仅能带来升职,更能提供力量辐射。作为上级,你一定要把你的自信投射给下属,让下属为跟着你工作而感到自豪,让他们有信心一定能把事情办成,相信这个团队绝对没问题。

比如曹操,不只是在小说里自信,在真实历史中就是特别自信。有一次曹操被马超打败,在有追兵的情况下需要渡过一条河,大军过得很慢,后边追兵射出的箭矢布满天空……曹操队伍中有的士兵开始哭。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居然大笑说「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这是一种自嘲、但是特别乐观、非常轻松的态度,就好像打乒乓球丢了一局,无所谓。大哥你都到这个程度了,怎么还能乐出来呢?没有客观依据。这就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有强烈的感染力。

有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给你带来的队友评价加分,就如同你的实际能力一样。一个特别自信但是不怎么能打的人在队友心目中的评价得分,跟一个不怎么自信但是特别能打的人是一样高的。过度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增益buff。而且这个buff的持续时间很长:有研究说你投射一次过度自信,对队友的影响在七个星期之后仍然存在。


最重要的是第一印象。你必须一上来就把人设建立好。

有一项研究找了来自各个学科的13位大学教授,从他们每个人的讲课视频中截取了三个片段,每段只有10秒钟,而且没声音,只能看见教授的形象和动作。研究者给学生们播放了这些片段,让学生给他们打分。

结果是这些只看了三个小片段的学生给教授们的打分,与那些完整地跟着这些教授上过一学期课的学生打出来的分数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人们甚至都不需要听你的讲是啥,光凭30秒钟的第一印象就在相当程度上判断你的能力。你说这不可怕吗?

还有更可怕的。另一项研究,把一些公司的CEO的照片拿过来,让100个大学生纯粹看照片判断这些CEO的水平如何。结果这些大学生看照片打出来的分数,不但跟更全面更系统的领导力评分高度相关,而且跟那些公司的利润都有明显的相关性。

也许是利润高的公司条件更好,所以能请得起长得“好看”的CEO?不一定是因为CEO长得好看而导致公司利润高。没错,但不管怎么说,这两件事是相关的,很可能是互相促进的。

这是纯粹的以貌取人,而研究证明以貌取人的准确度很高。

对权力来说,第一印象就这么重要。要是你第一印象给差了,不要想什么路遥知马力,人家连让你继续展现能力的机会都不会给。


那怎么才能塑造一个充满自信的好形象呢?好消息是你的形象可以通过一些可选动作塑造出来,研究表明这跟你的性格、性别都没有关系。这就好比说哪怕你像鸟鸟一样是个性格内向、本来不愿意抛头露面的姑娘,真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你也能讲五分钟脱口秀。

如何展现领导魅力,菲佛在这本书中也总结了一些。在姿态上,要展现自信,你需要——

* 使用更多的发言时间;

* 说话声音更大;

* 提高「视觉统治比」,这意味着你在对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尽量看着对方,而别人对你说话的时候你可以不看他;

* 敢于打断别人的话;

* 直接用事实说话,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 身体姿态要打开,要多使用手势;

* 主动离别人近一点;

* 要平静、放松,别紧张……

而在具体说什么方面,你可以学习美国政客的演讲。

首先用词要简单,尽量用单音节的词,不要搞复杂的长句、从句。简单才有力量,不要给听众太多的认知负担,逻辑要简单明了。

再者,不要用比较弱的词,什么“差不多”“有可能”“嗯”“啊”之类。要敢于用一些特别生动形象、能够激发情感的词,比如“受伤”“死亡”“问题”这类词汇。

关键是一定要给明确的结论,不要用疑问结尾。而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反复重复你的结论和主题——重复次数越多,别人就越相信你。


如果你爱读书,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操作过于直白了……这也不高级啊?没错,不高级就对了。这可是争夺权力,不是学者交流思想。拉不下脸面搞这些简单动作可能就是为什么高学历对权力斗争是个减分项。

还有更直白更粗暴的。菲佛给当权者最重要的一个告诫,就是绝对不要为了工作上的事儿道歉。

讲两段往事,都发生在2010年。一个是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11个员工死亡,而且对海洋造成重大污染,BP的CEO被迫到美国众议院接受质询。

另一件事是高盛公司把一个证券卖给客户之后,又做空了那个证券。这就等于说你对不起自己的客户,对吧?这成了一个重大丑闻,高盛CEO不得不去参议院接受质询。

两位CEO在质询过程中的表现,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俩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道歉了,一个没道歉。

英国石油的CEO一上来就是一副充满歉意的样子,蜷缩着身体坐在那里,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表示要对灾难原因进行调查,对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以补偿等等。

在菲佛看来,这个表现欠缺的太多了。你这完全没有捍卫自己的公司。正确的做法是讲一讲公司的历史,在美国雇佣了多少人,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多大贡献,在墨西哥湾开采的条件是多么困难,但是困难也要做,因为这可以振兴当地经济……可是这位CEO什么都没讲。他完全没有为公司、为员工和自己的荣誉进行辩护,他等于是认罪去了。

对比之下,高盛CEO就完全不同了。此人在参议院质询的三个小时内,一句道歉都没说,而且还不断地宣讲公司的成就。他反复跟议员们讲,我们高盛作为一家证券公司,做空也好、对冲也好,都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的责任。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的公司,我们高盛一贯高度重视客户的利益,坚决为客户服务。我们的规模、我们的声望都是行业最好的,我们的员工有最专业的金融知识,等等等。

他传达的信息是我对高盛的所作所为非常满意,我不能理解你们到底为啥来挑我们的毛病;我们根本没错,反而是你们错了,你们似乎不太懂金融。议员们问他技术问题,他面带微笑回答,就好像说你们连这个都不懂,我来给你们科普一下。

结果是英国石油那位CEO很快就被免职了,而高盛CEO一直工作到2018年正常退休。

道歉会把责任直接揽到你自己身上。道歉会影响你的自我认知,打击你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你道歉就说明别人信任你是错的,从此你就失去了大家的信任,你的政治生命就结束了。尤其大领导,绝对不能下「罪己诏」。

道歉的反义词,则是愤怒。各种研究都发现,表达愤怒,会被人看做你是主导的、强大的、有能力的和聪明的。比如有一项对软件公司的研究调查发现,那些能频繁表达愤怒的员工得到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的工资,他们的经理对他们的评价也更高。


越看菲佛这本书,就越觉得这也太厚黑了。追求权力可能真的会扭曲人性啊……你必须去做一些偏执到不合常理的事情。

就拿道歉来说,道歉是为了赢回别人的信任不假,但道歉首先是我们要完善自己的人格。犯了错怎么能不道歉呢?

这里的关键区别就在于,前者我们讲的是一个学者——或者说正常人——的事情,这里说的是争夺权力的事情。一旦你参加了权力游戏,你就不再是正常人了,别忘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权力。这么多人,大家为啥都听你的?运用权力几乎就是一种魔法行为,你必须充分代入角色才行。

身为领导,你必须像维护生命一样去维护自己的形象。

这个形象的本质是信任。领导给团队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管理也不是战略,而是「确定感」。

在局面晦暗不明,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情况下,你站出来说我们就往这个方向走。哪怕你自己心里也没谱,你也得硬着头皮站出来。你充满自信地给大家一个确定性,局面马上就能稳定下来。人们需要主心骨,人们需要确定感。

为什么克林顿可以因为莱温斯基事件向美国公众道歉?他说的是私生活和不该对国会说谎,他说的可不是总统工作有错误。老百姓仍然承认他做总统的能力,所以他没有下台。

这条线有点微妙但是非常严格。形象绝对不能塌方,人设绝对不能崩。一旦展现出你的政策错了,你下一个命令就也可能是错的,你就是不可信的,你就提供不了确定感,你的魔法就会失效。

所以权力游戏一点都不好玩,有时候那真是硬着头皮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