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三一】心上用功,看书自通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参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亡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全书》卷七)
又参见《答季明德》:“圣贤垂训,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虽或特见妙诣,开发之益一时不无,而意必之见,流注潜伏,盖有反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觉者矣。”(《全书》卷六)
[译文]
陆澄问:“经书看得再多也不明白其中的含义,该怎么办?”
先生说:“读不懂主要是因为你只求明白字面上的含义,钻牛角尖尖。这样的话,倒不如专门去做程朱的学问。他们做学问极其清楚明白,看得多,而且解得通。但也只是终生没有收获。做学问必须在自己的心上苦下工夫,凡是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己的内心仔细体会,这样就能明白了。《四书》《五经》所阐述的不过是个心体,这个心体就是所谓的‘天理’,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才是读书做学问的关键。”
释疑:
读书旨在明心,明心要在印心。以己心,印圣心,心心相印,心意相通,何文不会,何典不明!若欲印心,务必用心,用真心。否则,走马观花,浓妆淡抹,为只图个光景门头,终归陷入训诂,穿求于文字,而不得深入。
但用真心,其乐必至,《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乐,乐而学,其学焉有不明之理?
再者,用心之要在于反求诸己,若能坦诚相见。必然心领神会。
自心明,圣道通。经纶卷卷,华章篇篇,循乎一理,明乎一心。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说的是德性之知,不是这种闻见之知,好多汉学家临终的时候都遗憾,就是平常学的那些说文解字的东西在心体上没用。终身无所得指的是这种德性上的、精神上的进步和成长;王阳明是心性之学,不是知识之学,所以他说要在心体上用功。
证悟圣人之道,必须从生命的感悟上走“向上一路”,纵向地打开、亲证圣人的意境,心心相印,印上了,一了百当。
“为学头脑”就是“逆觉”,打开情意系统去体悟圣学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先抓大头,先诚了真学圣人的意,立了志在成圣的志,努力去见性,
“为学头脑处”就是说你要在心体上用功,不要去究求字义。理解经义从生命感悟处亲证,一旦证得,自能举一明三,不要再说文解字、躯壳起念了。
净心斋笔录(微信公众)
2023年3月30日
附注:
①到。南本、陈本、施本、宋本、俞本均作“倒”。
②心体。心之本体。
③凡。陈本作“有”。
④须。南本、施本、宋本、俞本皆作“便须”。
⑤体当。本体省察承当。
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