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坐在了窗前,左手边是熟悉的床,右手边是不陌生的书架。看着密密麻麻的书。一个大大的问号冒了出来,这是很富有知识的表现吗?
问问自己,心里不瓷实呀!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看看书架,各种各样的书都有。许多年前的《意林》,《周易》、《中国政治思想史》、《白鹿原》、《高绩效教练》、《心理学与生活》、《老人与海》,这才是6层书架中,从上往下数,第二层书架的部分书名。
按道理来说,这么多的书,随便拿一本,都应该滔滔不绝地说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果做不到,至少应该有翻阅的痕迹。道理是道理,诉求不一样,结论自然会变得不同。
不说别的事,书是给自己看的。扪心自问,这些书看了多少,有多少是看了好几遍的。这个真不敢回答。未拆塑封的那一本,挤在一本本书中间,格外的刺眼。
她在说着曾经的一幕。
下单,期待,收书,这一过程很流畅。书拿到手,在读书这个过程中,就生锈卡住了。自从放在书架上,等于给书找了一个安稳的家。从此,风里雨里,再不要问谁给她安的家。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书都被冷落,有几本还是看了好几遍。比如:《高绩效教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两本书看了不下三遍。想想为什么要买这两本书呢?
先从《高绩效教练》说起,那时候正好参加活动,约定的时间,教练都会按时和我进行对话和沟通。每周星期三,一场心灵与认知的对话,就开始了。自然在对话的过程中,对绩效教练就产生了兴趣。
书架上也就多了一本新书,因为需要而读,铆足劲,也就读了。
如今,多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说不上,只是感觉很长很长。
书多了,读的少了,跟预想的差别越来越大。烦恼自然而生。
面对烦恼,怎么办呢?
首先想到的就是立即行动。只有动起来,才有可能发现书中的奥妙,才有可能读完一本书。
动起来,可是杂七杂八的事也不会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还需要动起来。需要动起来的事实在太多。留给读书的时间更少。面对时间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有人说,时间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怎么挤呢?想来想去,那就是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可求多,合适就好。
时间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开始读了。
大声地读,读出激情。
悄悄地读,读出睿智。
默默地读,读出新意。
一方面读着输入,还得输出。
当输入和输出相匹配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更多读书的乐趣。
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可以视频输出,也可以参加读书会,在活动中输出,克服惰性,乐趣来了,烦恼自然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