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物候类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明:“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意指春雷乍响,惊醒了冬眠在地下的昆虫。
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
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天气转暖后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这时即使没有雷声,冬眠的动物也会感到暖春已到,适宜它们活动的季节来临了,于是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雷鸣最引人注意,这时南方大部分地区已可闻春雷初鸣。不过,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着很大差异。按照一般的规律,华南大部四季皆有雷鸣,但华南西北部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从立春算起,入春已有些日子了,春催万物,这是个生机勃发的美好节气。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的就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景象。在这十几天里,蛰伏了一冬的桃花开始开花,并逐渐繁盛;黄鹂也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发出了婉转悦耳的啼鸣;斑鸠、燕子等鸟类现身林间…
从五运六气来讲,丁酉年贯穿全年的中运是厥阴风木不及,阳明燥金司天主管上半年,少阴君火在泉主管下半年。全年木气生发不及,加上上半年金克木,万物生发之气较弱,草木晚荣,人体肝气升发之力弱。木气生发不及之年易伤肝、肺、心。
惊蛰时节,由于肝木之气生发不及的人较多,故而人体阳气也需要积极调动。百会位于头顶高处,督脉从此入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神疲乏力、视物昏花、头昏神志不清时宜用。
百会之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是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交通要道,通畅了百脉皆通,故有一窍开百窍开的作用。
百会穴可通天气,而天属阳,所以通天气的百会穴可以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一穴可调动诸阳,故又有升举阳气的作用。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保健时可用梅花针轻叩此穴,血压高者不宜。
那春天还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春天的冷暖骤然变化,使人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加之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大量滋生肆虐,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增多,轻者仅限于上呼吸道,如鼻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普通感冒,重者发展至肺炎,尤以小儿更为多见。
此外,尚有麻疹、风疹、腮腺炎及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亦常在春季流行。
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戒烟、少喝酒及咖啡。吸烟最易损害呼吸道表面屏障,诱发疾病发作。烟酒及咖啡都会刺激神经兴奋,有些人想借以“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反而削弱了人体的抗病力。
2、远离过敏源,远离人群密集场所。
3、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
4、调适寒温。春季气候多变,老幼病弱者应随时增减衣服,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老年心脑血管者更要注意。
5、早睡早起,运动身体。睡眠不足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亦易激动生火,招致外感内伤。
6、保持心境平和。春季忌怒,处事勿过于急躁,要时常保持心境平和。
总之,春天气候多变,对人生理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春季应顺应自然变化,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春天生机勃发的特点,才能维护身心健康。
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家庭调养每次选穴可交替,使用1~2个,熟练者可适量增加,但不宜太多。每个穴位时长15~20分钟
二十四节气调理——惊蛰,对应人体24椎体——胸椎第十二椎。
湿邪易困脾胃的配穴:艾灸以回旋、悬定温补手法
天枢、神阙、阴陵泉、三阴交、涌泉、足三里
强健脾胃的配穴:艾灸以回旋、悬定温补手法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阳池。
肝火太旺的配穴:艾灸加雀啄泻法
肝俞、胆俞、太冲、合谷、侠溪
肝气升发不及的配穴:艾灸温补手法
脾俞、太冲、太溪、肾俞、气海、膈俞
肝阳上亢或肝郁者,做金刚功,左肝右肺如射雕,舒理肝气;或敲打大腿外侧裤线的胆足少阳之脉;或经常点揉四关穴(合谷、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