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回望与归纳、分析及评价,并从中概括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事务性文书。
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分析、研究,所要解决和回答的核心问题,不是某一时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而是对某项工作实践结果的总评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的一种宏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
总结总是在工作完成以后或告一段落时写,总结要以自己原先制定的计划或上级的政策、方针为评价是非得失的根据。
总结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反思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最后得出的理性认识也反映着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总结中的成绩、经验、教训和方法等都具有自我性特征,即自我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批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1) 总结要有理论性
总结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反思工作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总结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评析,其中取得成绩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对于这些都要作认真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将实际情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
2) 经验性(回顾性)
总结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分析、研究、综合、归纳和提炼,把大量的感性材料集中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性化、科学化。
总结以回顾实际情况为内容,阐述前一段时间做了什么、如何去做的、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心得体会,全部内容都是经历过、体验过的,是真实的,不是随意编造出来的。
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得到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珍贵,因为它对今后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总结的真正目的。
3) 客观性
总结是对以往工作的回顾和评价,因而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4) 典型性
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基本的、本质的、突出的、有规律性的,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有鼓舞、针砭等作用。
5) 证明性
总结的基本表达手段是被动的,它要用自身实践活动中真实客观的,典型的材料来证明它所作出的各个判断的正确性。
6) 有效性
“经验之谈”往往是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经验的指导作用,经验还应该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缺少指导性的总结,主要为机械地罗列事例。
总结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总结不只是对情况与事实作概略性的综合归纳,而主要是对事物作本质的分析、评价,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探索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要努力找出规律,清晰地反映规律,还要用事实准确无误地说明规律。
总结不是预测情况,估算数字,盘算问题,而是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悟明道理,明确方向。回顾昨天,看今天,指导明天。总结工作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如果只是把总结当成记录材料,写成流水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结的目的不仅仅是回顾、陈述以往的工作情况,更重要的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的科学结论,以便指导今后的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是总结材料的精华;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总结的目的所在。
总结记录是推动工作前进的重要环节。人类总得不断前进,不断发展。通过总结,可以知道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哪些是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的,哪些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避免和纠正的。
指导性是工作总结的价值所在。总结就是“回头看”,但其目的在于“向前进”,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