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未知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恐惧感,比如癌症,可以说谈癌色变。想去了解它,又会觉得太专业枯燥,最近发现一本癌症科普书,写得简单生动,我完全没有医学基础也能看懂。书名就叫《癌症.真相》,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清华生物系本科毕业,美国杜克癌症生物学博士。
全书主要讲了癌症的由来、国内外医治方法以及关于癌症的流言,由于讲的比较细,有些章节特别是医治方法可以跳过,因为对你而言还是太专业了——看了也白看。可以记住的内容,我概括出以下十个问题,知道了答案基本上也算看完一本书。
Q:癌症=肿瘤吗?
A:癌症的属性是“恶性”,肿瘤的属性是“固体”,用下面的数学等式你就明白了。癌症=恶性肿瘤+血癌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这下子你就知道不存在良性癌症这种说法。只有确定是恶性肿瘤时,问题中的等式才成立。
Q:导致癌症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A:基因?污染?饮食?抽烟?都不是,最相关的因素是年龄,从中国发布的2013年《肿瘤年报》可以看出发病率在0到39岁组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时达到高峰。专家建议,应该在40岁开始针对肿瘤的健康体检。(2013中国肿瘤年报)
Q:上面说的都是表象,那么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基因突变:人体内有三万多个基因,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有一百来个,这些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那么基因何时突变呢,它发生在细胞分裂时,每一次细胞分裂都会产生突变,但绝大多数都不在关键基因上,因此得癌症是小概率事件。你也许会说我无法控制细胞的分裂,这话没错,但你可以有意或无意加速细胞的分裂,如长时间的吸烟、雾霾使肺细胞处于长期损伤状态,细胞强大的再生功能通过分裂使其修复。损伤—修复的循环,细胞分裂次数必然变大。同样的例子还有慢性乙肝患者容易患肝癌、爆晒得皮肤癌、吃刺激性或受污染食物得胃癌、大肠癌等。
Q:癌症如何导致人死亡?
A:这个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还是说一下吧:癌细胞比正常细胞更会抢占资源,而它还在不断分裂生长,并且恶性肿瘤喜欢往重要功能器官上钻(脑肺肝骨),这就导致重要器官衰竭至死,比如脑瘤压迫重要神经;肺癌生长过大填充肺部空间,肺交换氧气能力大大降低;白血病挤压正常红细胞,造成系统性缺氧。
Q:为什么白血病患者多是小孩?
A:白血病的病因至今没有一个肯定的科学解答,可能大家知道甲醛容易导致白血病,被引用最多的证据就是2004年世卫组织的第153号公告:“有强烈但不充分的依据表明甲醛可能导致白血病“。但这里的“不充分”其实是说,甲醛只是“嫌疑人”之一,但目前“证据不足、指控罪名尚不成立。
大人小孩同时在充满甲醛的房间里,只有小孩得了白血病,是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在同样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癌细胞情况下,不能对癌细胞进行有效的前期遏制。
Q:酸性体质更容易致癌?
A:近年,在网上大量涌现了有关论述所谓“酸性体质”的文章,它们连篇累牍地宣传:如果一个人进食多量的酸性食物,就会变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则易导致癌症及多种疾病的发生。按照“酸性体质”的说法,多吃酸性食物,人就变成了酸性体质,多吃碱性食物,人就变成了碱性体质。
这一段话完美诠释了第一句是科学的伪科学才是优秀的伪科学!健康人的血液确实是弱碱性,PH7.4左右,刚生的婴儿血液PH值就是7.4左右。事实上,即使你是90岁高龄,血液PH值还是这样的,都是弱碱性!人体内有3套系统来保证血液PH值是弱碱性: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体液系统,在这3套系统监管下,没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最近微信小程序推出“微信辟谣助手“,点进去搜索”酸性体质“,可以看到好多篇辟谣文章,发布者是可信度高的丁香医生、果壳网等。
Q:癌症会传染吗?
A:癌症细胞本身不会传染——癌症细胞一旦离开原来的宿主是非常虚弱的,会立刻被其他人的免疫细胞识别。
但部分致癌细菌和病毒会传染,如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幽门螺杆菌(目前发现就三种),这3种情况算是打了”癌症传染“的擦边球。
Q:手机、微波炉、WiFi致癌吗?
A: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前者能量较高,容易造成基因突变,而后者能量较低,不足以直接引起基因突变,问题中的这些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Q:得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
A:癌症的种类很多,有些癌症的治愈率很高,如甲状腺癌,奥运冠军王楠就曾经罹患甲状腺乳头状癌,如今过了这么多年,早已完全治愈。全球偶像乔布斯20多岁就得了胰腺癌,从40多岁开始接受保守治疗,又活了8年。如果患者自认为必死无疑,只会加速死亡。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心态平稳才是上策。
Q:他们都是名人有钱,我一点没钱看病咋办?
A:在中国申请加入临床试验!由于中国市场巨大,最新的抗癌药,在欧美批准之后甚至之前,都会开始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以希望尽快在中国上市,这就是把自己当小白鼠,获得一个巨大的”免费医疗“的机会,参与者通常不需要缴纳药物费用,甚至还有补贴。只要找到新药在中国临床试验的消息,就可以到相关医院进行登记注册,如果满足条件,就可以加入临床试验。由于同样的药在欧美多半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和药物被批准后的治疗几乎没区别。但参与临床有一个风险:患者有一定概率被分到”对照组“,而不是”实验组“,实验组用的才是新药。
查阅临床试验的数据库有以下几个:
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clinicaltrials.gov/)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proj/search.aspx)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apps.who.int/trial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