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有个蔬果园,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今天酒店大厨来买点青菜,明天果酱工厂来买几斤水果,后天亲戚来摘几串葡萄……
这些蔬果绝对不是等买家来买,农夫才种,而是提前把未来所需都种好了,每天浇水灌溉,让蔬果源源不断地生长,随时供给。
先种才有得卖。我们写文章所用的素材也是,先积累,写文章的时候才信手拈来。
当然也可以临时在网上搜,那这样你和别人找到的数据没有两样,写出来的文章也许会同质化。另外有时候素材需要的比较急,没有太多时间给你搜。
写一篇文章时,第一步应该先尝试使用你熟悉的素材,然后再搜索新素材来补充和完善。
真正好用的素材还是你熟悉的、你曾经用大脑处理过的素材。对于这些素材你会理解得更好,调取得更高效,运用得更自如。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这本书中提到,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
怎么攒?很简单,就是“天天拿个本子记素材”。方法很笨,但写作高手和商界名人都在用,比如:马云、罗振宇、罗永浩等。
怎么记呢?粥左罗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方法。
1、及时收藏
收藏估计大家都做过,特别是女孩子,只要是关于减肥方法、运动瘦身、变美之类的,瞟一眼标题就会先收藏,等着慢慢看。
我们可以把平时刷新闻、看公众号等等遇到的好素材都收藏在微信里,这样便于以后寻找,在微信里搜索关键词,就会出来。
收藏的时候,可以打标签,也可以不打标签。如果你要做某一主题的研究,打个标签搜索起来会更高效。
2、随时记录
收藏是原封不动地整体标记,我们平时看书、听课、看电影,如果只是被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那就只需摘取我们需要的部分记录下来即可。
马云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手机互联网上精彩的段子;罗振宇老师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当记录下来你需要的部分时,脑子里可能灵光乍现一些奇思妙想,这些都要及时记录、积累起来,否则灵感就会稍纵即逝。
台湾作家李欣频就有个习惯,边看电影边同步记笔记。将笔记本从中间画一条线分成两半,左边记录这部电影好的句子、对白、情节等,右边写下看电影时突发的灵感。
3、写小分享
有时候,当你看文章、读书、看电影时,遇到一个好的观点或者角度,用一两句话记录不下来,这时,可以写小分享。
把脑子里爆发的东西记录下来,100-300字即可,也不用管句子通不通顺。
这些小分享,在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核心部分。
我们现在每天写的读书笔记,差不多就是小分享。读了书,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些读书笔记以后可以直接用在书评上,作为一个核心部分。
以上三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功夫在平时。就像农夫的蔬果园一样,要每天浇水灌溉。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不久你的素材库就会很庞大,写起文章来,也不用耗时耗力全网搜。
另外积累的素材要定期整理,分门别类,这样找起来更高效。别只光收藏,而不用。没事的时候多翻翻,熟悉熟悉,用的时候才能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