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毛,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一个文采飞扬、著作无数的作家?一个豪放不羁、自由漂泊的旅人?还是一个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普通妻子?
从《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中,我再一次重新认识了三毛,同时也从她的文笔中领略了撒哈拉沙漠的绝妙风土人情,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番。
想象中的沙漠,特别是像撒哈拉这样的地方,应该是荒无人烟,几百里见不到一个人,但在她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一个生命力蓬勃生长的撒哈拉。从她的笔触中我看到沙漠的雄浑浩荡,我感受到了沙漠的温柔狂野,我了解到了当地的撒哈拉威人的生活。有乐于助人的,有爱占小便宜的,有知恩图报的,有不知感恩的。这些本就是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的现象,但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和悲痛惋惜的是他们思想的腐朽和固执,以及该地区科学技术的落后。
三毛的一个邻居——姑卡,10岁就被父母做主出嫁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婚礼仪式残忍粗暴,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忍受的事,仿佛还停留在中国几百年前的古代生活。
其中的一篇《哑奴》更是触动我的心弦,在那里,黑人是最低等的种族,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若被当地人捉住,就成为他们的奴隶,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被任意使用和买卖。里面的哑奴,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品行和举止比撒哈拉威人更加有礼貌有道德,比他们更加懂得知恩图报,却终生受到禁锢,不止身体,还有思想。最后那幕绝望的神情深深地刻在了心底——他茫茫然上了车,手紧紧地握在车窗上,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地抖着。
让人心痛不止,更为他们悲哀。
三毛把自己的沙漠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当然这离不开荷西的功劳。他们在这里结婚,在这里布置创造自己的家,让无数拜访的人感叹:这是在撒哈拉吗?虽然这里有很多的不便利,生活上、交通上、语言上,但我看到的是她和荷西二人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利用一切的机会去感受沙漠的独有的魅力;去了解这里的各种人情风俗;去寻找各种难得的“艺术品”。
我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来一次世界旅游,但看了她的沙漠之行后,我想改变这个梦想了,我也想像三毛一样,能够真正的体验这个世界,而不仅仅只是路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