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东西怎么才算是学到手了,就是要学以致用,有个普遍的衡量标准就是:做出价值。
做学术的有论文发表,有学术成果,有科研专利;做实业的促进经济、创造岗位、塑造品牌;做金融的链接合作、追逐利润,如此种种,总之得把知识转化为价值才算学到手,否则知识就在那里,你知道了,并不代表学到了。
祖师阳明先生提“知行合一”,更是认为知道做不到不算真知,知行本为一体,我理解就是通过实践转化价值的过程中把知识学到手了,变成自己的才算真知,那么我们在规划自己的战略资源“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知行一体,而不仅是全部投注在浏览知识上。祖师说“心性需从事上磨”,深层道理就在这里,无行不知,无知不行。
据脑科学研究,学习的过程是在神经元层面,因为持续一个输入或刺激而使触发的神经元最终连在一起,于是就学到了,我们总说刻意练习,就是通过在非舒适区的持续练习,加大对神经元的刺激,从而达到真正学到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在学习过程中,有这个持续刺激的过程吗?
现在知识服务尤其火爆,迎合了飞速变化时代中我们的焦虑,生怕自己被拉下,都希望跟紧大牛,走在时代最前沿,于是有得到这样的知识服务商,还有混沌大学的课程,以及其他数不清的讲座、专栏、论坛,个个都在想尽办法收割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所以出现了一大批“积极学习者”,买很多书,订阅很多专栏,参加很多线下的课程,把自己安排的很满,时间占据的滴水不漏,读书、看专栏、听音频、上大课,加大佬同学的微信,在“拼搏到感动自己”的鸡汤中满足,然后呢?一年下来,生活有任何变化吗?职位有提升吗?工资有涨吗?你用学到很多、认知有了提升来安慰自己,可真要让你把学了的讲出来,能系统条理的讲明白的知识又有多少?
这样的上进群体车载斗量,他们只不过是在享受学了会变好的幻想,以及自己很努力的虚荣,当被学习洗脑,觉得学习是好事,那么读书看专栏等是一件颇为舒服的事情,然而跳出舒适区学到手却是需要大量枯燥的练习以及难度的挑战,当选择了舒服,可想而知,跟躺床上发呆或是追剧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后全无变化的时候,无奈感叹一句:“学了那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真正的学习是要在应用中结合外界反馈、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你听了一个人生关系的道理,是要在现实中不停的应用,然后现实会给予反馈,根据反馈持续矫正改善,最终变成处世法则,那么一定是有外在的奖赏的,比如家庭和睦,夫妻和谐等,知道了用不上,现实没有任何改变,怎么算是学习?
在工作或事业上,比较靠谱的是一段时间跟定一个师父,比如要学职场规划,就跟定古典老师,学习理论并持续练习,在生活中可以用之帮助别人、创造价值;要学科技,就跟紧王煜全老师,深入研究产业,以及科技前沿,思考自己的领域和科技结合带来的变化,并做出行动,在代表未来的科技趋势中前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处处都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