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篇推文已经有7天,下一篇文还没有出来,我很着急。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是有认真数着过日子的。
让我感到压力的,是后面还有学联活动的推文等着,而我没有任何头绪。
以前听老师说,开始写字后,被催稿就是日常,自己催,被别人催,但总能在截止最后一刻,逼着自己把稿件交出来。
前些天看着上海本部人物专栏做得很好,把同学和校友的故事记录说出来,觉得对自己还是同学都很有意义,便琢磨着怎么在深圳也做起来。
于是立马给贝总留言,请教经验。她一听我的想法,表示十分支持,叮嘱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去做,有什么就随时找她。
下面是她的分析:一来是锻炼写作,收集素材。人物专访想做好不容易,之前可是电视台专业班子的事情。二来结交更多厉害的同学。采访对象一定有特定的故事,可以多一个渠道交朋友。三来有利于未来自媒体的发展。若是专访做好了,就多了一个软技能。
我觉得贝总说的对,想着找机会和wini学姐聊聊。眼前,还是担心学联活动的推文吧。
虽然没了起初两月,时常面对屏幕双眼发呆,饶头抓耳那般难受,但丝毫也没觉得有多轻松。
本来计划赶在周末读完《刀锋》,再出来一篇文。书读完了,却还是没有强烈的表达欲。不像网络分享的那样,称之为属20-40岁最不能错过的书。
我只是看着故事很真实有意义罢了。也可能因为读它之前,已经看过类似的小说,知道有人过着不同的生活,多少符合它中角色特点。
末了我特意回看了两遍书的引子,来确认毛姆讲述这些故事的目的。他在书的开头说,“自己终于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管任何人是否喜欢”。这其实也是我的理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刻意讨好读者,随意就能敲出恰当的文字。
小说很简单,毛姆首次实名以第一视角,凭借对不同人物的真实谈话回忆,记录一群美国人在经济大萧条前后的生活,展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不同思考。
男主是拉里,一名飞行员,在战争中亲历舍生救己好友的死亡,退伍后回到家乡拒绝一切工作机会,开始反省生命中的善与恶,沉迷于游学,满世界流浪,没钱的时候去做矿工,农夫,海员,执着于精神哲理的追求。每次朋友担心地问他“你打算未来干什么?”“不知道,闲逛”是他不变的答案。有另一个版本译作“晃膀子”。
女主叫伊莎贝尔,年轻美丽楚楚动人,向往时尚装修和貂皮大衣的贵妇生活,在等待拉里几年后,放弃了和他的婚约,改嫁他人,虽也经历大萧条,但凭借自身的笃定,亲友的帮助,鼓励丈夫,最终如愿过上了幸福无忧的生活。
故事里还有定居欧洲,一辈子混迹于上流社交圈,虚荣于各种宴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因未收到王妃的邀请函而耿耿于怀的舅舅艾略特。有从小饱有才情,生活富裕,却因家庭意外,自甘放弃,堕落社会底层肮脏地生活,最终被谋杀的女孩苏菲。。。。。。
拉里完成自己的精神流浪后,选择回到美国,从事最普通的出租车工作,他完美地成为了一个精神富足的平凡人。
我去看书评,不少网友说喜欢拉里。但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不觉得是在任何年代,每个人都有闲或有资格去做得一件事情。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普通人也能享有这份甜点。 但这份甜点有时似鸦片让人上瘾,活在内心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有时像兴奋剂,注射在现实当中,让人对未来充满期盼斗志满满。
如果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地更清晰,那很好。如果因思考不得,找不到意义变得无欲无求,可不是件好事情。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于我看来,生命没有意义,认真地活下来本身便是全部目的。
努力争取资源,首先让自己活得有保障,然后让家族有传承,这就是最大的意义。起源于生物的本能:繁衍后代,优胜劣汰。
而胜汰的过程是缓慢的,人一生几十年何其短暂,我们可能根本体验不到胜的快感和汰的灾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也是常人不愿忍受的地方,改变太慢了。
浙大教授王立铭老师在刘润老师的直播间,面对粉丝的提问,“人类进化是不是消失了“时,他的回答是:进化是以极其温柔的方式发生。科技的进步,让人误以为生物的进化不再发生,其实进化的过程静悄悄。
到这里,我想到坚持思考写作也是一件进化的事情。你以为的每日记录不足挂齿,可7年之后,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做陪伴,做榜样。希望未来也能像老师那样,成为一束刺眼的太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