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赋异禀!揭秘学霸背后:10个“顺势而为”的家庭教育心法

惊呆了!真正的学霸不是管出来的。

从小我就非常崇拜学霸,也有一颗学霸的心,小时候学习也还算马马虎虎,奈何总是和学霸中间隔着千山万水。

但教育是要传承的, 我的名校梦接力棒准备移交到我儿子这一辈去完成。

儿子今年马上要升二年级了,老母亲这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呐,这不,工作之余,我就和DeepSeek聊天,问它怎样可以把我儿子培养成学霸。

DeepSeek给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以下是十个经过验证的“反常识”教育法:

1、父母越“懒”,孩子越独立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经常被全家人捧着。

爷爷奶奶和父母也几乎事事包办:帮孩子穿衣服、整理书包、甚至代劳作业,生怕孩子累着、摔着、做不好。

像我儿子班主任会经常在群里强调:孩子的事情交给他们自己,父母不要代办。

是的,要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想一想我们自己是如何变成无所不能的大人的?

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做的,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去学习的。

比如可以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要让孩子觉得爸妈做家务就是理所应当的,培养他的责任感,让他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如果父母替孩子完成了一切,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未来又怎能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2、鼓励犯错,不追求完美

我是一个追求完美而且没有太多耐心的人,平常孩子一犯错,我下意识脸色就变了,他就会变得小心翼翼。

而我也在学着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想给孩子更多空间,想告诉他:“孩子,错了也没关系”。

毕竟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犯错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追求完美,允许孩子犯错。

当孩子犯错时,可以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并思考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习,明白犯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并不会因为一次错误爸爸妈妈就不爱他了,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勇敢的面对未来。

3、不强调分数,关注过程

当考试成绩下来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有的家长脱口而出的那句“你真棒”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只在乎分数,只有考好了才能讨家长的欢心。

而明智的家长更懂得看到孩子背后的付出,比如“妈妈知道你为了这次成绩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和努力”,这会让孩子知道,原来想要有一个好的结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为什么不能只关注分数呢?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面临无数次考试,而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当天孩子的发挥、题目的难易、偶然运气等等,这些不都是孩子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如果只看分数,孩子会变得很焦虑,如果哪次没考好,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害怕考试,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和退缩。

而关注过程则不一样了,因为努力是可以控制的,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4、不催促作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作业写完了吗?”这句话是不是成了你每天的口头禅?

结果可能是越催越慢、越催越懒。

《父母挑战》一书曾说:

比起父母、催促、说教、威胁,不如让孩子学会体验自然后果,从中让孩子自愿自发承担责任。

每天的作业,我们可以试着不催促不提醒,故意“装傻”,让孩子自己体会一次忘记写作业的后果(老师的批评、成绩下滑),这些远比父母的唠叨更有效。

只有孩子经历过被老师批评后,才会明白: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和父母无关。

5、重视非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比如这本书对写作有帮助吗?对考试有用吗?

而非功利性阅读比较纯粹,只是想读而读,它没有必读书单,没有读后感要求,也没有其他任务。

它的核心是:读什么、怎么读、读多久,孩子自己说了算。

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让他自己挑选想读的书,哪怕他选的是漫画、侦探小说、或者你觉得“幼稚”的书。

非功利性阅读就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纯粹的快感,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

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大量刷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就是最好的补课。

只有博览群书、大量阅读,才能让智慧生根发芽,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

播种一颗“无用”的种子,收获一棵参天大树。

6、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为什么让孩子参与决策如此重要?

当孩子对“我们要吃什么”“周末去哪玩”、“窗帘选什么颜色”拥有话语权时,他会感觉到“我是这个家的一分子,我的想法很重要”。

当一家人计划出去旅行时,可以让孩子尝试制定一份旅行计划,比如预算多少?(数学)目的地天气如何?(地理)行程怎么安排最合理?(逻辑规划)这比任何刷题都更能锻炼他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还有比如“我们家周末户外活动,有三个备选:去爬山、去公园野餐、去骑自行车,你更推荐哪个?说说理由。”

当孩子通过组织语言、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这个过程极大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

今天让他参与决定“家庭晚餐吃什么”,明天他就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清醒而坚定的选择。 这看似“反常识”的放手,实则是在赋予孩子管理自己、乃至未来管理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7、不禁止电子设备,而是共同使用

“堵”不如“疏”。

越是禁止,越是神秘,越是渴望。

数字化时代,想让孩子不玩平板、不看电子设备几乎是不现实的,家长的严格管控也只会让电子设备变得更有诱惑力,迫使孩子偷偷去玩。

以身作则是最有力的教育,可以亲自带领孩子探索这个既精彩又复杂的数字新大陆。

比如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制定规则,而非单向命令,让孩子参与讨论:每天什么时段可以用?(如作业后)每次多久?玩20分钟游戏后,必须背诵30分钟单词。

由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他更愿意遵守。这培养了他的契约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还可以把设备变成“移动学习机”,比如共同观看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如BBC、国家地理),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和知识。

8、晚点教知识,先培养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拼命报各种兴趣班,早早让小孩学习识字、加减法等抽象知识,这些可能超出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导致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而学霸家庭的做法,会重点放在“先培养兴趣”,因为大脑更爱自己发现答案。

比如,带孩子坐地铁时,让他看线路图找站名(认识地名),去超市,让他帮忙找“牛奶”在哪个货架(认识“牛奶”二字);这些比生硬的用识字卡一遍遍教孩子认字要更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把投资在兴趣班的费用用来给孩子创造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体验:自然科学博物馆、艺术展、音乐节、爬山、露营、做简单的科学实验、拆解一个旧闹钟(在安全前提下)……

一个被兴趣驱动的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火,他的未来会拥有无限可能。

这份最初的热爱,才是他能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并且能跑得快乐、跑得精彩的真正能量来源。

9、重视运动胜过多做一套题

传统的误区都认为:爱运动的孩子必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也有家长见不得孩子“浪费时间”在运动场上,认为那半小时不如多刷一套题、背几个单词来得实在。

然而,真正顶尖的学霸家庭始终秉承“运动优先”原则:

(1)运动已经成为每日必修课,深圳这边还是很注重孩子的体能的,每天雷打不动的会有一节体育课,抖音上刷到中考体考看大部分孩子几乎都是满分。

(2)不只进行单一的运动,篮球、足球、跑步、游泳、骑行等多样都可以尝试,关键是找到孩子真正热爱的运动,让他能从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学霸家庭的远见在于,去用“运动”这把金钥匙,去打开“高效学习”的大门。

所以,下次当孩子想在楼下多玩半小时,而你焦虑他还有题没做完时,也许可以试着说:“去吧,玩得开心点!回来脑子更灵光。”

10、发现闪光点,不要一味“补短板”

人有十指,长短不一,更何况是孩子呢?

每个人天生都有长处和短处,这是很正常的。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过于强调补齐孩子的短板,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面面俱到的天才。

会说我的孩子数学偏科、表达力不行、胆小害羞......

然后给孩子报一堆兴趣班,或者表现很焦虑,经常恨铁不成钢地反复跟孩子讲: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久而久之,那个小小的人只会变得越来越懦弱、不自信。

你说我们自己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又凭什么要求他们成为完美的孩子呢?

而厉害的人都是把长板发挥到极致的。

比如爱因斯坦,9岁时说话都还结结巴巴,初中老师直接认为“不会成器”的孩子,最终却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还有钱学森,高考数学只考了15分,却也不耽误他因国文和英语满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足,多多发掘培养孩子的“长处”,忠于自我的兴趣,相信总有一天,孩子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

最后,这些“反常识”教育法的核心都在于,将学习的责任和主动权还给了孩子。

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最终不再需要教师和父母的监督,成为自己的老师。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关注公众号:申大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