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则关于家庭教育的采访视频。
对话者就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抨击。
当代的家庭教育,父母潜移默化的意识里,孩子受教育后的结果导向是金钱至上。
曾经在校时,学习好有人喜欢;打球棒,有人追捧;写字好有人夸赞;有特长,有人羡慕。可是,进入社会了,只要有钱,想要的一切都会获得,也是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
父母们则陷入一个怪圈,焦虑思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恨不得立马给自己的孩子填满。
在一个个补习班、兴趣班来回折腾时,焦虑的父母陷入了执我的状态。——希望孩子似升级打怪般完成一个个父母设定的目标,按照父母规划地生命轨迹成长。
可现实是,在伴随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忘记了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快快乐乐地成长的初衷。
可往往,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照本宣科,父母未以身作则,何来要求孩子必须自身做到呢?
就好似常见的场景:你在努力地刷看手机,看视频,却对着书桌前的孩子声嘶力竭地吼道,你要好好学习,看书。
试问,孩子作何感想?这种环境下他能很安心的学习吗?
从生命科学角度看待来当代父母的家庭教育,视频中基因工程教授尹烨给出了解释和答案。
01 父母的焦虑转化成从每天的小确幸开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期望。
父母总希望把孩子的路一下铺到底,从起点处紧盯终点,导致焦虑的父母有着拔苗助长的心理,恨不得一股脑把所有的知识都塞给孩子。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在玩耍的年纪里塞满试题,丢失的童年都会孩子青春期时予以叛逆还击,他们错过的,终究还是自己买单。
父母如果能学会吧焦虑转化成小目标,从小确幸着手,认真看待每一次孩子的达成,陪伴孩子在每一阶段完成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说,孩子这次考试不及格,可否给予孩子鼓励的同时,目标值订为60分及格线,在这个能让孩子有希望达成的前提下,学习自然是在慢慢进步。
正确看待每一次的进步,不仅仅只限于分数。孩子的潜能体现在各个方面,父母应该从多维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
身边有个朋友,儿子各项成绩比较优秀。对于兴趣班,父母也是按照他的意愿予以选择,他说,妈妈,我不管上什么课都感觉乐在其中,收获特别大。
这不,刚刚结束的乐高比赛,他不出所料地捧回赛区第一。
02 使自己成长为多元化的父母
多元化,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形式。
现在的父母,不再似老一辈的那般,孩子只能无条件追从指令,父母只要确保孩子吃穿不愁,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教育只是学校的职责。
时代的变迁,教育已然不再是单一学校的应试教育,还有能让孩子多元化发展的路径,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迎合时代的需求,自身多元化发展。
比如,学习伙伴。孩子不喜欢看书,父母若是能自己养成看书的习惯,孩子自然而然喜欢看书,因为家庭氛围的影响。
比如,兴趣大师。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在引导的同时,多参与,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自然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还或者,朋友。学会尊重,孩子是自我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首先学会尊重孩子,把他放在对等的位置,鼓励他对于自己的每一项决定作出思考,再下决定,这样孩子会更加自主。
03 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成长最适合的温床。
父母若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在学习,那孩子还需要催促吗?他的自觉性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下自发形成。
就似身边的同事讲到她陪伴儿子的故事。儿子现在小学六年级,每天作业辅导都是同事亲自上手,她会在孩子班级群里接收到新知识后,第一时间学习,查阅资料,确保全部弄懂,陪儿子作业时,她也是在旁边看自己的书。
儿子自然以母亲为榜样,年年年级第一。而且孩子从未报过任何补习班,学习后的自由时间,由孩子自行支配。
拿她自己的话说,儿子在成长,她也在成长。这不,今年MBA成绩出来,她过了吉林大学复试名单。
优秀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作为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
理想的教育,从父母自身改变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