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视“人”的教育
先说一则过时的新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和总理谈及这一沉重的话题。2006年,温总理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是当年高等教育大跃进发展的背景之一。这些高校校长们的解答很高大上,或者也确实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在无数事实证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出不了杰出人才的问题。“我们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在内,正在培养着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北大知名教授钱理群痛惜地说。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话,或许这才从一个侧面指出了教育出不了杰出人才的症结所在。
再说一则旧闻。“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别说是我学生……”2011年,一位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据说这位教授曾被誉为 “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四位中青年经济学家”之一,很有影响。当年他的这番言论一度曾被作为励志名言广泛传播。然而如今再读,却不能不觉得遗憾,乃至忿恚。如果一个“人才”的生活目标仅仅是为了积累财富彰显身价,我不认为他会成为杰出的大师,更不认为他会成为钱学森、于敏一样的功勋科学家,他作为“人”的特质实在太过单一、狭隘。而如果教育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孩子长大以后积累财富,那么这是否也是教育乃至整个民族的悲哀?
教育是为了什么?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可能答案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而人才,乃是“人”与“才”的结合。“才”是能力,是聪明才智与知识技能,而爱国、理想、良知、奉献、关爱、豁达……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则属于“人”的部分。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教育只片面侧重“才”,而忽视了“人”的教育,走在非常狭窄的小径上。一直以来,基础教育似乎就是瞄准高考,瞄准高考需要的分数。家长、学校、社会,甚至学生本身,关注的首先是学生的文化成绩,首先是孩子学习是否够好,能否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十年寒窗能否培养出过硬的“挣钱”技能。而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够好、够有名,也几乎是单一地看这所学校的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孳生出许多问题,自然会培养很多利己主义者。
一个底层,奢谈教育问题教育症结,似乎很不切时宜也不合身份。如此,不妨说点实际的问题。如果作一个调查,问题只有一个: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同学会回答什么?是否会有同学不仅仅站在个人角度,而能像近代的无数先辈一样,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否能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无条件地奉献自己?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对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而这些教育统属于“人”的教育。
利己主义者因为所考虑的仅限于个人,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而真正重视了“人”的教育不会只培养利己主义者。教育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导、学习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引导养成,更应重视高尚品德、美好情感的培养,重视引导树立伟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每一位同学,应当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学习,更应当关注自己作为“人”的特质,应当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学习,而成长。我们何妨视野宏阔,境界高远,而不仅仅纠结于眼前?这样才会目光坚定、步履坚实,才会更自觉地学习,才会更好地成长、发展。这决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