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习习凉风穿堂而过,坐在书桌前继续阅读王维审《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我的心随着作者的述说豁然开朗。
《“课前三分钟”应该在哪儿》,这个习以为常的教学策略,有人认为是上课前的三分钟!的确是呀,纵观很多公开课,或交流互动,或背诵经典,热身活动常常放在正式上课之前。也曾听专家评议,课前活动很好的奠定了课堂基调。可转念想想,如果课前三分钟放在课前,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岂不减少,如若碰上老师拖堂,被剥夺的恐怕不仅仅是学生的自由时间,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呢!王老师告诫我们: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聪明的你,该知道“课前3分钟”应该在哪儿了吧!
《学校拿什么吸引学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倘若把这个问题拿来让校长或者老师回答,我估计会有很多的说辞:学校品牌,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学校特色等等。王老师独具匠心,从《爱的教育》安利柯与父亲的谈心中,读出安利柯对于学校的向往是出于对老师的喜爱和被欣赏的幸福,而非父亲的大道理,更不是全世界几千万小孩都在上学等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责任。推及到现实,作者反问:没有了爱,学校拿什么吸引学生?
《教育在窗外》,作者从《窗边的小豆豆》里感受到的巴学园里“特殊”的教育方式说起,旨在唤醒关着窗子做教育的人。
“诗性,教育的灵魂。教育应该是一首灵动的诗,飘逸着自然的芬芳和晶莹;教师,应该是一个诗人,以诗性的情怀走进学生的世界。”“失去了诗性的教育,干涩如柴,味同嚼蜡。孩子们开始惧怕学校,教师们开始厌倦教育。”“其实,教育是简单而幸福的,抛开了功利带来的种种牵绊,以一种诗心完成文化的浸润和情感的体验,就找到了教育的灵魂。”
“深邃,教育的气质。教育,如果没有精神的超越,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远”“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孩子目前的问题。”
“自然,教育的底色。”“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教育,会使孩子们失去感受自然,触摸心灵的能力。”“教育应该是自然地流露,不是人工修饰品的深沉与华丽。”“有生命的教育,就应该是植根自然的土壤,完成自然地绽放,收获自然的果实。”……
且读且思,此时此刻,当一个个敲下这些直击心灵的文字时,我不仅扪心自问:我能抛开功利带来的种种牵绊,带着一颗诗心,做有生命的教育吗?就在我读书思考的间隙,洋洋的作业又传过来了,指出错字,复改复批,看到洋洋的进步,我想,我的职业良心,职业操守会让我的习得感悟找到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