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10月月考成绩公布,虽然每个学生的绝对分数有了上上下下的变动,而学生在班级、学校中的排位大致没有什么变化。面对一张记录着学生成绩的报告单,一瞥间仍旧是高分者高分。这些高分的学生更多的时候被唤作“好学生”。
之说以用引号包裹住好学生三个字,是表达这样一种想法,既在我看来,学生的好坏不应该也不能够以分数来评价,然而在校园生活中,似乎有一股强大的文化流,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层次并给予不同待遇的。下面就说一说,这些在考试中成绩居于前的学生,在学校到底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或者是尝试回答“怎样的学校生活状态会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呢?”
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按时间来划分,就分为课堂学习、教室内自习、活动课以及课间活动这样几个板块。
在课堂学习中,不同授课教师的风格、水平都对学生提出挑战,能够适应老师的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遇到喜好讲授的老师,能够竖耳倾听;遇到喜好投放幻灯片的老师,能够奋笔疾书记录;遇到喜好任务驱动推进教学的老师,能够积极投入到任务之中;遇到喜欢分组讨论交流分享的老师,能够在小组内与其它同学打成一片;遇到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得到规律的老师,能够动手加反思的随着老师获得新知,以上就是一位成绩居前学生的适应性表现。
在教室内自习时段,入阶是可以对当前自习任务保持注意力25分钟及以上,中阶是可以合理分配自由支配时间来完成不同学科作业,高阶则是能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之外,还可以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人中长期发展计划,利用剩余时间针对某门课某个领域持续学习和研究。在分秒必争的高中学习时代,自习课的宝贵胜于理论课,成绩居前的学生,绝缘一切走神、发愣、双眼空洞的呆萌。
活动课在繁忙的高中学习中算是一种美丽的点缀,能够在学习时全情的投入,能够在活动课热情释放。张弛有度是科学用脑的基础,注意力的快速调换,心理状态的快速切换,如此才能够让身体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不至于过于疲惫而陷入昏沉,更不至于过于兴奋而在学习中浮于表面。在体育课上能够看到这样的孩子于操场上奔跑跳跃,在球场上叱咤风云,在音乐课上有模有样的哼唱,偶尔也随手的涂鸦来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课间把不同的课堂连接,课间也是学生们站在门廊旁“放风”的时间,课间承载了太多学生们的青春故事。能够看到成绩居前的学生,他们对每个课间都有着自己的计划和安排,而不是随意的盲从于身边的人。或为下一节课准备,或吃点东西补充能量,或与同学交流问题,或到办公室找老师请教问题,确实很少做无目的漫游与无营养的东拉西扯。
撇开成绩不谈,好学生一定是那些与老师很好建立关系的学生。他们通过自己富有特色的人格,以学科学习上的认真态度和课堂上积极的表现,成功的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并在学科话题上与老师展开顺利的互动,形成不断递进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关系不断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而引发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这些好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而非成绩。
所以成绩只是一个结果,并不是成为好学生的原因。好学生之所以好,更多的是对待学校内生活的积极认真态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