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一直在挖自己深层的信念欲望,以及生存策略。
挖掘后发现每个信念背后会有一个生存策略。
分享一个小组课上,一位妈妈分享的案例。
这位妈妈小时候身体不好,一直腿痛,而且一直到现在五十多岁了一直有腿疼的问题。
小时候,她一腿疼,姥姥就用手给她抚摸,抚摸后就会舒服很多,她就能比较安心入睡。
腿疼我们可能会觉得是生理上的,但是小组课跟随老师一步步挖掘,她才知道这是她的生存策略。
首先她以为自己的信念是:我是不健康的人,欲望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但是这个信念没有给她很多启发。
继续挖掘。
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差不多五岁的时候,她的妈妈要把她送给舅舅家。舅舅家离她家很近。
从那以后,她总是坐在门口说她腿疼,她走不了了。
一般人不会随意接受一个身体有“毛病”的孩子去寄养,所以这个生存策略让她成功了,她没有被送到舅舅家。
所以在这里她的欲望是:我希望不被送走。
再来看,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忙,没有时间关注她,所以她就不断腿疼,她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带他去看医生。以此证明自己是被关注,是重要的。
父母没有精力也没有金钱带她去看医生,最后是东问问,西看看,看一些蹩脚医生,虽然没去医院,但是总算是被关注到了。
你看小婴儿多么敏锐。
我们也可以去挖一挖自己有没有很多深层信念欲望,由此信念欲望我们生出了什么生存策略。
比如我的欲望是希望爸爸妈妈信任我,我是可以的,可是爸爸经常跟我说,以后你不知道是个啥,每次听到这句话都像瘪了气的气球。那我就由此产生了一个信念:我是不被信任的。我的欲望是得到父母的认可。那我的生存策略就是我不断努力,证明给父母看我是可以的。
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策略。为了得到父母认同,为了不被父母抛弃,用各种方式来得到认可关注(比如有些孩子一直生病,生病了就有人关心了)。
只有不断洞见这深层的信念欲望和生存策略,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理解孩子,懂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