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爱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对“恨”的理解是建立在武侠中的报复、复仇行为。后来在生活活生生的例子中,把他人“恶意阻咒、恶语中伤等一切发泄内心不满的行为”视为恨。
在百科的解释中:“恨是对人或事物怀有强烈的敌对或不满的感情:怨恨|仇恨|恨之入骨”。
当他人愤愤不平的谈论某段关系,由好转为破裂后心中的不满时,我一直自问“为什么我的心中没有恨?”。因为检视身边的现在、过往的关系,实在找不出可以缴发恨意的对象,即便大家熟知的所谓“对不起我”的关系,一样可以找出为他人开脱的理由,甚至常常赞扬他人的优点。
直至看到武志红对恨的心理学释义“恨是拒绝、否认和切割”,原来,我是根本不明白“恨”的概念,我是有“恨”的。只是,一切的“恨”,已被我自动屏蔽了。回想我在关系中的模式:
当关系中出现不满时,因为害怕伤害关系而憋着不表达,当憋到不能忍受时,就干脆切断关系,“切断关系”正是我表达恨意的模式。
何不一开始就用“拒绝、否认”去表达恨意呢?说不定,表达了关系还在,不至于沦落到毫无希望的“切断关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