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乾隆举办宴席,请7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福建141岁的郭钟岳也在邀请之列,正当他吩咐下人准备焚香沐浴时,儿子却说:“这就像“鸿门宴”,父亲大人还是别去了吧!”
1976年正月,乾隆决定禅位给十五阿哥。和珅提议为庆祝新君登基,办一场“千叟宴”。
说起这千寿宴呀,康熙爷可是创始人。第一次举办是在1713年(康熙52年),那年康熙爷60岁大寿,有人提议召集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来畅春园吃饭。
一来呢,倡导儒家的“孝”文化;二来,向全国老人把大清减轻赋税的政策宣扬出去;第三点,就是让老百姓看看大清的财政实力。
这次宴会相当成功。于是,在1722年(康熙61年)时,为庆祝大清盛世并预祝康熙爷70岁大寿,又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
这时12岁的乾隆也受邀来参加。放眼一望,大家在乾清宫开怀畅饮、不论身份、把酒言欢,场面甚是精彩。所以这个派对,在乾隆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到了1785年,《四库全书》编撰竣工,乾隆的第五世元孙也在这年出生了。纵观历史上的皇帝,能得五代同堂的,乾隆算第一人。
这时,和珅善于揣度乾隆的心思,就提议办一场“千叟宴”。乾隆一听,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甚是欢喜。
于是,乾隆吩咐和珅负责督办此事,这也是清朝第三次办千叟宴。这年参加宴会的老人由原来的65岁,降到了60岁。场面极度盛大,据统计8000多人,实际到宴者5000多人。规模是康熙时候的3倍。
这次千叟宴除了吃喝以外,乾隆还专门为老人们发放银质养老牌。规格如下:
70岁及以上者,赏赐10两养老银牌一块;75岁及以上者,赏赐15两养老银牌一块;以此类推,每隔5岁一个档,最高90岁及以上,赏赐30两养老银牌一块。
意外的是,这次千叟宴以后,有大批老人都离奇去世了。那时候,谣言四起,传来传去,民间还把千叟宴称为“催命宴”。
这不,到了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初一嘉庆继位。乾隆作为太上皇在皇极殿举办千叟会。这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据《清史稿》记载: 清乾隆时福建莆田郭钟岳也。年九十二始隶诸生籍,九十九乙亥恩科赐举人。明年赐进士,越五年赐授国子监司业。又明年入享预千叟宴。
这第四次的千叟宴,是这几次最豪华的盛宴,也是清朝最后一次千叟宴。当时宴会负责人和珅之前已经举办过一次,所以这次更是轻车熟路。
郭钟岳由于年岁已高,家人本来不太想让他来参加,奈何太上皇点名要他来,皇命难违,儿孙只好搀扶着他来参加宴会。
正月初四这天,皇极殿格外热闹,就连家眷们,也在后宫有说有笑。这时的乾隆帝已经86岁了。他觉得60岁的太年轻,所以这次千叟宴的要求70岁以上老人参加。
皇帝请客吃饭,规矩比较多,首先先要听皇上训话,其次就是各位大臣之间的喝酒应酬,。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又值正月,北京这个时候的气温能达到零下10多左右。
清朝时期的取暖设备不如现在发达所以很多人吃的饭菜都是凉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珅吸取上次经验,准备了一千多桌的火锅宴,这样冰冷的屋子,变得热气腾腾。
乾隆亲自给一品大员及90岁以上的老人赐酒;皇子皇孙照顾其他参会者。
千叟宴除了赠送养老银元以外,还规定,90岁以上的老人赏七品顶戴;100岁以上的老人赏六品顶戴,官职和财富只要活的岁数长就能得到。
这种政策,的确让当时的尊老、敬老以及孝德的践行,得到了发扬。
可悲的是,在千叟宴后的第3天,也就是正月初七,白莲教起义爆发了。
太上皇乾隆调集10万大军,花费7000万两军费,仍未镇压住这场起义。
到这时候,乾隆才意识到自己六十多年呕心沥血打造的“盛世”,居然这么不堪一击。
只能留给嘉庆一个国库空虚和起义不断的破烂摊子。
说起千叟宴后,很多老人身故这件事,目前看来有三种原因: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乾隆年间的人均寿命只有50岁,65岁以上老人本来就不多。活到65岁以上,多数也是体弱多病。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宴会上的大鱼大肉过于油腻,平时老百姓家贫,突然吃这些食物,肠胃不好消化,再加上部分食物生冷,暴饮暴食,造成突然暴毙也是有可能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有些人是第一次见到皇上,由于激动当场晕厥。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还有一些地方比较远,舟车劳顿,受不了路途颠簸,在途中就离世了。
所以,岁数大的人,需要静养,切忌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切忌大喜大悲。
现在很多人过寿,都不喜大操大办,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就好了。
这也避免了,寿宴变成鸿门宴、催命宴的可能,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