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永兴学校的张凤英老师开学第一天,他让每个学生认读课本后面的生字,他让学生用一个星期消灭不认识的字,书上有拼音学生可以各自为战,自拼自读。如需理解字词义,还可以读读课文,查查字典。在此基础上,再来个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字全认识的学生,则可以读课文、写生字。“互助”“合作”,其实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检查。最后,由张老师“验收”。只一个星期,全册的生字都被“解决”了。学生在“解决”生字的同时,将全册课文也都读了。他说课文要过两关,一是朗读关,二是字词关。原本一个单元要用十个课时教完,现在五个课时就够了,剩下来的一半时间,她用来教自己的课程――学国文经典,学小古文,背古诗词,读童话,等等张芬英老师真正做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这是一种智慧。
张芬英老师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身心成长,落到了实处,不摧残学生就是爱。今天我在布置假期作业的时候也尝试着这样做,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这一部分题去掉。学生听完以后欢呼雀跃起来。之所以还没完完全全做到不布置做题的作业,还是有一点顾虑。
小学生写字的经验有三条:及描红、仿影、临帖。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一看”――看字帖上怎样写的;“二写――”看准了,照着字帖写,像画画儿一样,先求形似;“三对照”――写好之后,对照字帖,哪儿写得不像,找出问题,再写第二、第三遍,做到“一遍要比一遍好”。简称“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时间上予以保证。每天20分钟的写字时间。考写字。比如“看拼音写汉字”字写对了给一半的分,写得规范再给一半的分。
对于词语的理解,于老师说语言读多了,就记住了,意会了;意会了,记住了,就会运用了。说来说去,语文教学就是这么简单。
这让我想起今天上午在教学生根据一尘不染这个词语的意思说两句话,有个同学说“他的人品一尘不染”其实这样是正确的。虽然我没有否定她的答案,但也表达出了我的看法。只要抓住“学语言、用语言”这条语文教学的宗旨,就不会错。
你怎样看待多媒体的运用?于老师和他的弟子们给我们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决定语文教育成败的不是多媒体,而是教师的语文观、教学观、学生观、语文素养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多媒体可以配乐播放别人的朗读,可以出示作家的美文片段,可以演示每个字的笔顺,电脑里的楷书肯定比老师书写的要规矩,但它们都不属于执教者。电脑里的字是死的,是冷冰冰的,电脑里的朗读是没有表情的,而教师的书写和朗读是活生生的,是有感情的,给学生的感觉是真切的,印象是深刻的,激励、启发的作用是更大的。多媒体的应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并不排斥它。于老师教的学生不怕考试,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字写得好。书读多了,字写好了,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于老师认为教学三境界是:其一: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第一种的描述侧重点是教。第二种描述落脚点是学,终极关怀是学生,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教过了”真的不等于“教会了”,如何才能教会呢?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效;其次我们的训练要有效。总之,教学不是背不动的书包,而是带着走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读得进”:读懂课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更要“不求甚解”。第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下来。儿童的语文,就是“读”的语文,是“不求甚解”地读,是出声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再说“记得住”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重在积累。中国的孩子一定要学国学,让中华文化融入血脉。“用得出”。学语言是为了运用,但对儿童来说,运用仅仅是初步的、第二位的,要求更不能高。儿童的语文是读和背的语文,重在积累。就像张庆先生说的“攒钱要紧,钱攒多了,不愁花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