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绍兴的第一天,我以为自己来盗墓的。
“当你到了老街茶楼,面对茶楼,在你的右手边,走过一座古桥宝珠桥,走到写着'龙山后街'的大石碑时,不要左拐也不要右拐,抬头看到一个'茶馆'大灯笼,沿台阶往上走到环山路,左拐沿着环山路走50米左右,门口有一辆粉红色电瓶车,按黑色门铃就好。”
老街茶楼、不要左拐也不要右拐、灯笼、粉红色电瓶车、黑色门铃,我默默记住这些暗号,感觉自己是去掘墓的。夜色临近,我踩着层层石阶,翻过老街的石拱桥,河水潺潺从桥下流过,安静得吓人的老街在我读到上面老板给我发的“入住指南”时有点瑟瑟发抖。
穿过头顶摇晃晃的“茶楼”,走到环山路上,左边一排排民宿,右边高起的旧楼房,零星昏黄的灯光,显得有点落寞。如约找到一辆破旧的粉色电瓶车,按下黑色门铃,铁门吱吱作响,一双白净的手巴在门上,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还好,不是僵尸,我松了口气。
庭院里放了木秋千,大水缸,花花草草必不可少。撩帘子进入大厅,竟是一番江南旧私塾的装饰,老板躲进高高的柜台问我们要身份证登记入住,我研究起几案上的古典打字机、兰亭集序、绍兴手绘地图。
我喜欢这种自住的小院子,来之前并没有专门挑选,因为临时起意,只有这一家还可以预定了,没有很重的油漆翻新的味道,一切让我觉得自然朴实。老板给了我们一把精致的锁,转手带进了小屋,门也是木的,门闩也是一副老古董的样子。
想起很久很久前奶奶家就是这样的门闩,把门别上,最喜欢坐在灶台旁生火玩,乡下的大石锅可是做猪食的炊具,但是一切都觉得很新奇。
我对这间小民居也爱不释手,拿着这把精致的锁看了很久: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我锁上门,心满意足地走到绍兴的老街上觅食。
老街就是一副江南小镇的样子,悠悠哉哉。低矮的门面,听不太懂的吴侬软语。自顾自的下着棋、晒着太阳、砍着甘蔗,不会吆喝,爱买不买,但是问道老板却也谦和有礼。一条小街上,无非是些江南小糕点、芝麻糖,还有有名的臭豆腐。
居民们随心所欲晒着酱鸭、酱肉,萝卜干随处可见,酱鸭肆无忌惮地挂在任何可以晒得到太阳的地方,似乎每户人家不挂点酱鸭出来就像特别抹不开面儿似的。
小时候,我们家过年也做各种腊味:腊猪脚、酱牛肉、酱猪肘、灌香肠。每逢这个时候,妈妈早早买好S型铁钩,将一节节灌好的香肠一排排码好,调整间距,伸到窗外晾个半个月。然后联系当地最厉害的熏腊肉专业户,叮嘱一定要用柏香树枝丫熏。
一背篓一背篓地拉过去,分门别类、称斤、谈好价格,绑上标签,”赵三妹家150斤“或是”李二哥100斤“,要像对待新生baby那样的严谨,才不会出了错。
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只见熏肉场的地上、架子上、熏棚里全是整整齐齐的香肠、腊肉,像两个操场400米操场那么大的全是腊味,甚是壮观。
那是我心中过年的样子。
看到老街接头挂出来的一排排酱肉,竟然感到兴奋。拍了好几张发了朋友圈,朋友说不太明白为何如此爱这些肉。我也不太明白,只觉得这些情景似曾相识,就有了天生的亲近感,而又因为多年未见,显得尤其兴高采烈。
走到横街尽头,在当地人最爱的”寻宝记“大快朵颐。寻宝记的服务态度和菜品都是一流,实惠的价格更是让我感慨,这样的良心饭店真是不多了。
凑个热闹逛了逛鲁迅故居,却因为忘记带身份证,只看到了满街人群。倒还不如在老街走走悠闲自在,又返回老街,吃了所有的臭豆腐。点评老爷爷这家之所以排长队,是因为锅放在自己小巷子里面,所以即使有一两个人都会显得在排队,而对面的夫妻档天然就往外面摆,即使门庭若市也觉得缺少了原有的古朴风味......
老街就那么几百米,扫了三遍街后也还天色尚早。走到一旁的广场,看到正在举办一个年味博览会,于是两个小青年兴奋跑进去一探究竟:馒头一般大的板栗、味道不错的狗不理、香酥薄脆的芝麻饼,整个年货市场来来往往,货真价实,充满了生活气息。
我们假装也采购一点年货,买了一小袋芝麻糖,边逛变嚼,还假装要大量购买,讨价还价,最后摇摇头说价格不太公道,悠悠而去,然后在棚外大笑,摸着鼓鼓的肚子,搀扶着回到民居。
江南小镇下,听着虫鸣鸟叫,在跨年倒数的日子,电视里放着电视剧《卧薪尝胆》,我躺在会稽山阴,越州民居内,发着新年祝福,遥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