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来自于熊猫摄影课,本文为课程的复盘。如有侵权,烦请告知。
人眼看到的世界与镜头一样吗?
人眼看到的世界无论多么美丽绚烂,镜头只能记录和保留镜头框里面的画面。
由于外部世界常常是包罗万象、纷繁杂乱的,所以拍照的第一步就是在真实世界的混乱中去建立一种美的秩序。这就是取景。
取景就是在混乱中建立一种美的秩序。什么是美呢?对称?平衡?简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取景就是在镜头里去重建这些美。大多数不美的照片大都违反了此类原则,大都重点不突出,杂乱。而以下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简单的方法或工具重建美的秩序。
符合美学原理的三大类取景方法:
- 数字取景法(三分法、对称法)
- 引导取景法(搭相框、找纵深)
- 意蕴取景法(留白、动静对比)
1 数字取景法
参考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1.1 三分法
三分法分为横三分法和竖三分法两种。同时使用横和竖的也就是传统经典的“九宫格”,即“九宫格 = 横三分法 + 竖三分法”。
横三分法取景非常适合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
竖三分法非常适合人物、动物和静物等。
更简单易用的是九宫格法,只要把拍摄的主体放在九宫格中间的4个点上或附近,就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拍摄人物时,应该把哪部分放在4个点上呢?脸?头?身体?其实4个点没有那么死板,可以是人脸,也可以是身体,而且只要是在4个点的周围,就可以了。
很多手机自带九宫格功能,我们要好好利用。比如iPhone(苹果手机)就可以:【设置】-->照片与相机-->网格 --> 打开网格,就会有九宫格了。
三分法取景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而不是无序的杂乱感。
为了让人物或山水湖泊等刚好处于三分线上,人需要前后或上下移动,需要蹲下,甚至趴下。
1.2 对称法
对称本身就是一种符合我们视觉审美的表现形态,尤其在建筑中频繁使用。原因在于人体、五官、动植物结构等绝大多数都是对称的,所以对称是均衡的美。
对称法适合于拍摄建筑(左右对称)、倒影(上下对称)等。
左右对称:如拍摄故宫或教堂的内景或外景,西方建筑的拱门或东方园林的八角门等都可以。
上下对称:如湖景(将地面景色或人物与水中倒影对称)。拍摄上下对称时,要把手机放到地面去取景。这时,手机要垂直于地平线,并且可以把手机上下反过来,让镜头更靠近地面,变得更低。
事实上,对称法不仅适用于本身就美的建筑,也同样适用于表面看起来杂乱的常见场景。比如地铁。
事实上,三分法与对称法都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稳定的美的秩序感。因为水平或垂直的线条,天然就具有一种美感。
2 引导取景法
参考自《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
照片是可以引导观赏者的视线的,让他们一眼就看见拍摄者选择和整理后的美的秩序的人物或风景,这就是引导取景法。平庸的照片传递给观赏者的一般是一种混乱的视觉。美的照片却像一个可靠又富有经验的向导,告诉你“请看这里”,通过镜头或道具的人为选择,将原本混乱的场景整理成秩序的美的场景后再呈现给观赏者。
2.1 搭相框
通过各种自然存在的“相框”或周边存在的“人为相框”搭建起封闭或半开放的相框,并通过这个相框把凌乱的部分遮蔽掉,并把整理后的要呈现给观赏者的“重点”景色突出和呈现出来,以此把人的视线约束在想让人看的地方,而且显得有层次。各种封闭的窗是最常见的画框,如飞机舷窗、园林里的八角门、各种古建筑的窗户或门等。而开放的相框则可以采用花草、叶子等构建不完整半开放的相框。事实上,虚化背景也是一种找相框,只是这个相框是把主要人物背后的杂音通过虚化屏蔽掉。
2.2 找纵深
纵深这个词看起来很难,其实就是指的照片中给人的一种延伸感。最常见的就是道路、长廊(比如武侯祠的红墙)、(仰拍的)高楼。观赏者很容易顺着道路所汇聚的线条看过去,视线变得集中,而不会在画面的其他地方游移。这种延伸的线条感还给人空间感。从2D的照片由近及远地望去,观赏者仿佛进入一个不断延伸的3D的立体世界。
3 意蕴取景法
“数字”取景法是从混乱的外部世界找出一种审美秩序;“引导”取景法是通过导引和编辑,让观赏者的视线不再涣散疑惑;“意蕴”取景法则是通过赋予观赏者一种空间的想象和延展来建立更高阶的美感。
3.1 留白
“留白”体现在摄影里,就是“做减法”。常见的天空、墙面、湖面都是很好的留白背景。拍摄建筑时,也可以用留白的方法,比如只取景建筑顶部拍摄,其他大面积都用天空填满,如英国大本钟、电视塔、淘宝拍摄器具等。
3.2 动静对比
在动与静中,正是有一种平衡的张力,才让人感到舒服。比如某经典图片,两个高楼间飞过的飞机。
数字取景法中的三分法和对称法是从平面的、二维的角度来讲的;
引导取景法中的搭相框和找纵深是从立体的、三维的角度来将的;
意蕴取景法中的留白和动静对比是从照片主题的艺术原理来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