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午后,看到发小发她家孩子跟外教对话和唱歌的视频,顿时来了兴致,开始询问她关于学习外语的事情。
虽然之前也知道小家伙用平板在视频学习,但流利地用英语与人交流不是一两天能练成的,既佩服还羡慕。毕竟自己也在学习英语,即使能将大段英文背诵下来,但与外国人交流,还有一关要突破:听力。
能听会说的前提一定是保证了大量的英文内容输入的,然后才是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不然就会在某个词或句子处卡顿,再然后就没有了……
没有对比就无所谓差距,彼时另一个小孩很是无忧无虑,不用学英语,不用磨耳朵,不用跟外教交流。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拼各种不同积木,可以自由在街边骑自行车追蜻蜓。这不失为一种快乐的成长方式,也很美好。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多少让部分家长有些反感。
这就好比所有人在看一场比赛,前面已经有人站了起来,后面的人如果再不站起来就看不到了。所以只能跟上,只能一边骂着一边跟上,搞得人人焦虑。一边不希望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学习那么多东西,要多玩、要快乐成长,一边又在想他们在学校成绩优秀。
这有点矛盾。
还有一种家长可能是既没有躺平,也不是那么内卷,只是寓教于乐,循循善诱,让那些终将接触到的知识点提前出现在生活中。英语就是一门可以提前开始的学科。
于是,开启了新认知的父母会把英语启蒙当作每天要做的事情,从日常指物说名称的训练开始,指物认色、听儿歌还有定时观看专门为幼儿设计的英语启蒙视频资源。
虽然只是试用过两节外教课,总的来说体验很好。一是老师讲的内容基本有图示了,有些指令一开始也听不懂,需要比手划脚再三示意。二是小孩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闪烁在屏幕的大大奖杯就让孩子成就感十足,不是大人想象的要考试、会出丑那么恐怖。
最主要是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内的努努力,效果要比之后的加倍努力要好得多。
《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的敏感期》这本书的作者明确提到:
“为什么我总是提倡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英语启蒙?就是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说地道的英语,而要说地道的英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从小听英美孩子听的歌,读英美孩子读的书,看英美孩子看的动画片!在语言能力发展阶段就潜移默化地内化出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不要再像我们这样操着一口“课本英语”。”
书里还提出一个基本结论,7岁以前没有“浸入”英语环境中,其语法敏感度就不可能达到英语母语人士的水平了。
作者本人也是按书里介绍的方法那样身体力行,他的儿子3岁时词汇量就超过了500个。而他要做的就是:每天给孩子读半个小时原版英文绘本,平时多听原版英文儿歌童谣,还有看英文原版动画片……
他给孩子的英语启蒙方法,大部分家长都有条件跟着做。
那么,到底几岁之前算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10岁以前开始学外语,才比较有可能在语法、语音等方面达到与本土人士相仿的水平;而在此之后,不管在此外语环境下居住多少年,都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如果家长看过这本书,最好的做法是越早开始越理想。
也有家长担忧孩子过早学习第二语言是否会干扰到母语的学习和使用,如果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时间大于第一语言,会有这种可能。但我们生活的环境很难造成这种错位,所以,更多时候,学习外语对孩子来说,利大于弊。
因为语言影响智力和思维方式,双语学习的儿童在智力结构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单语学习的儿童,而多掌握一门外语,有机会接触到一个更丰富多元的世界,有助于突破固有思维。
如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增加焦虑的口号,那么吉姆·崔利斯这句话可能让人感觉更真实:
“所有孩子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是在他们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就变得不平等了。差异的原因在于:有些父母是在尽力地培养他们,而有些父母只是在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现在看到有些高中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束手无策,需要记住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越多越难。家长在身后也是干着急,因为他们的学习时间已经容不下父母做更多的安排了。
于是,想到孩子还小那时如果慢慢开始,循序渐进就好了,因为此时再去指物训练、听儿歌和看视频已经用处不大。
当然,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既不懂英语,也请不起外教,不懂怎么开始,那么花点时间给孩子找到一些启蒙方面的资源也总是有办法的。
还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想让孩子顺其自然,认为到学校后再学也不迟。没有关系,这就像前面说的那场比赛,只要你明白自己没有参与到其中,只不过是坐在场外观看比赛就可以了。
躺或卷,或别的什么姿态。家长的想法往往起决定作用,重视该重视的东西,有时也无所谓兴趣不兴趣,养成习惯后在规定时间内做了,就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