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
让电影的教育意义停留在喊口号的表现形式上,是第二十条最突出的观感。有了好的话题,怎么把其中切题的细节,比如对法条的解释和不同角色的疑问,放大并深入贯穿在全片;更好地,不只是提出问题,再加入不同立场的深思、疑惑和回答;让矛盾沿着崎岖蜿蜒的洞壁爬行,给人看见够不见的洞口,是需要下苦功的。好的编剧太少了,没有内核的商业化是很可怕的。
2024年1月6日
浅看了一下,繁花还是拍得(剪得)蛮好的。改动很大,但是以90年代为背景的影视剧,至少捕捉了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感觉。画面配乐选角加沪语,8分还是有的。本身我不是很喜欢影视剧的艺术形式,感官的要素太多了反而会模糊单个方面的体验,所以墨镜王本身就是我更倾向的风格,而且8分已经是顶好。
2023年4月29日
宗教的缘分,很难说得清楚。
小时候爱看林清玄的散文,喜欢撇开词藻的一点恬淡和禅意;后来看梁漱溟的访记和他写的人心与人生,看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在佛陀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们不是为着功名利禄,而是以超越了生死的眼光活在当下;再后来读了生物,追寻薛定谔的脚步一同追问生命是什么,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共同经验与多样的生命之间的冲突,也靠着“千人千面其实一也”来调节。一念不起,只是让既定的尘缘自然地发生;或是从空中楼阁一样的思考中窥见生命的内核。这是高深的佛学给我的印象。
可是或许,淡然的心境不一定要从虚无中找寻,灵魂的自由也不一定就靠着解开肉身欲念的束缚。从这种角度,基督的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倒是挺像的,实用理性的心态更让我觉得安全。我就是不堪而渺小的一个凡人,我不想去超越这一世的肉身与什么东西合而为一,也不想花时间再去思考是否存在非物质的世界本源。就算这样庸庸碌碌过完的一生也不是被我自己决定,我也就想被蒙蔽在我以为的真实当中而已。什么都想要与什么都不想要,有什么差别吗?在我这样极致悲观的宿命论者眼中,没有什么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一念不起或是满心欲念,我们不过都是享受自己在那一刻的满足罢了。所以如果外在的超越注定存在,为什么我会最终成为基督徒呢?简单的原因,我不相信一个世界的本原会被投影成为如此多样和有秩序的样貌,也不相信这一遭的修行尽头是了无牵挂,否则这个世界的出现还有什么意义呢?所有偶然凑成的生命为什么而生、靠什么组织呢?
我的所有思考和感受,都让我觉得自己就像灵气和浊气鏖战的沙场,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冲突大概就是原罪的最好展现吧。
2022年12月2日
因为没有力量,就应该选择不发声保全自己;因为更多的人这样选择,弱者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因为会让出一部分强者的利益,所以为弱者抗争的强者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他们自己也变成弱者。
难道在不平等的现状中,只有山穷水尽的人才能孤注一掷吗?我今天享受到的每一点点公平,都不是来源于既得利益者的怜悯。今天,我们为自己争取知情权、隐私权,我们要求学生和所有社会人员同等的自由,我们追问残忍事实的真相,同历史上土地革命的农民和平权运动的女性一样,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同自己一样的所有其他人。
请问为什么居住校外的工作人员就值得信任,而校内的学生需要严格汇报轨迹?要求两点一线的情况下又要控制到岗率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为什么二十条对学生可以说是毫不适用?
很多时候,一腔热血确实更容易被操纵。可是静下来的时候仔细斟酌,无论谁当政,或是外面的人怎样说,我都还是想要问问,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最关心的,无外乎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保障,只不过,一路追问下去,可能就瞥见了官场的血雨腥风。普通人,谁会没来由地想要推翻什么呢?只不过是,如果面前的路行不通,也就只好换条路罢了,况且无论怎样换,也保证不了一劳永逸的,所以成为一个这样平庸的斗士,可能是必然的。
2022年11月30日
其实要承认,很多事情我不懂。只是对于不懂的事情,人们也有提问的权利。“你行你上,no can no bb”这样的逻辑,我是完全不能认同的。
每个人有他的位置,做学术的人要经过同行的审查,搞体育的人也得接受体育总局的药物监督,没有道理到了政治家这里,说的话就要变成金科玉律,就要搞一言堂。无论政治怎么搞,在我心里所谓的以人为本,前提是要把每个位置的人都视为平等的,不是统筹者们没有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就要求剩下的人都去相信和追随,这是傲慢。政治家们、管理者们、社会的中流砥柱们,和种田卖瓜或者在计算机上耕耘的普通劳动者,对于怎样让社会更好的理解,会有什么分别呢?
即便碍于种种原因,有些话不好明白地说出口,生活稳定的前提下,人们还是可以从政策的变化中推测出其中的内涵的。这其实是民众对于当权者的理解和妥协。但是当现状出了问题,有人去质疑指导思想,有人去质疑实践过程,人们对于现实情况的正常反馈得到的是怎样的回应呢?是按压,是遮掩,是矢口否认和转移目光,是企图蒙混过关的面目下不真诚的心。也许也未必是不真诚的吧,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提问的声音不会被听到,为什么虚假的声明得不到惩罚,为什么乖乖听话不是被利用而站出来反抗就是被利用,为什么我们永远需要对远方的声音警惕却要百分百相信从小被教导相信的这一切呢。
没有道理这一切的问题都要被埋在每个人的心里,我问自己,也问其他人,尤其要问那些让我们相信的人。你们自己相信吗?你们又是凭什么让其他人相信?也许现在没有答案,也许十年后也不会有答案,也许根本没有答案。但是终归是要将所有的偏见汇聚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加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是怀疑的力量。
2022年8月3日
过度关注这些事件的结果就是,被 个人在历史当中的无力感 深深埋没。他们在做的是什么?我又能够做什么?即便是活在当下这样渺小的愿望,也变得难以实现。比 不能认识周遭世界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能认识自己。
我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热情所在。是好奇这个自然世界挖空心思追问存在?还是在乱世的浪潮中奔走呼号启发民智?又或者我对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所作所为不过是一颗粒子的布朗运动?难道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发生,本来就不需要一个原因,我所做的都只是一只井底之蛙的私心而已吗?
2021年9月1日
其实怎么说呢/ 无论是国家还是资本还是个人层面/ 和发达地区比起来/ 我们都还不到可以只朝九晚五的时候/ 当然前提是我们想要补上近代失去的尊严
一味倡导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享受生活/ 在被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深入渗透的今天/ 滋生的无非是咸鱼心态和自我麻痹罢了
实现理想和塑造个性一样/ 都是非得下一番苦工才行的事情/ 怎么能想的那么轻易
别人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积累的经验/ 你十年之间悠悠闲闲地生活就能赶上/ 除非在梦里/ 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有时候想想 不是我太愤青激进/ 自己出生在普通家庭/ 最了解的一件事就是/ 当人有高于自己固有阶级的愿望的时候/ 当人有超出自己天性和早期教养的新的个性和人生追求的时候/ 想要破圈想要出去看看/ 每一小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且最近几年我渐渐觉得/ 不断自省自我更新/ 了解自己 接受新的事物锤炼自己/ 大概是人一生的宿命
人生来大概就是为了雕琢的/ 死去还是一块顽石 还不如不来这一遭
2021年7月12日
朋友说到,现在科研太功利了,动辄应用价值国家需求,没有目的的研究总是不被支持。我首先的想法是,确实没有办法吧,不然资金从何而来呢?但后来考虑一下,其实本来就是有很多没有明显应用价值的研究吧。我不知道数论研究的经济支持有多少,也不知道量子物理有多少研究成果是可以投入实际应用的,还有那么多考古的发现和每年生态研究中的科考调查,我们的国家确实还是资助了许多这样纯学术的研究吧。只要我们不想着做大官,不想着必须每年得到千万万万的支持,只是奔着自己喜欢和觉得有趣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呢?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却不是为了求真而求真。我觉得没有必要给任何东西扣上神圣的帽子,对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人类中心还是众生平等,没有什么是不值得的,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能够判断值得与不值得的角色。
况且生物领域,在我现有的理解中,从复杂抽象出概念,从现象抽象出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做过的这么多表面的描述研究,还在等待一个时间点,等待一个与物理学、数学结合的契机,让人们取得对生命科学理解的突越。我们只要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不忘记来时的方向,怎么能是没有意义的呢?
你说你见到的工作的人都不得已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要我试试保持初心做自己想做的研究。虽然我觉得语气挑衅让人不适,但也没什么所谓,我自然是会试试的。希望天南地北走在这样相同的路上的所有人,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生俱来的好奇,将这一切都当做旅途享受,而不是事业奋斗。
我确实反感一切战斗精神类似的亢奋,抛弃高压的自在的热爱,是我求而不得还要追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