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拿起这本书时,正是我整个人处于与亲人和朋友都极为容易发生争执的一段时期,也许是因为诸多的不如意,所导致的生活状态就是消极,争吵,接下来不出意外的便是矛盾的恶性循环。
当我逐渐意识到沟通的方式和语言,在争吵和冲突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想寻找一些关于优质沟通的书,《非暴力沟通》便是其中之一。我沿着卢森堡博士构建的整个概念往下细读时,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和细致是从未有过的,下面就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很棒的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1.
首先,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并不是本书作者卢森堡博士提出的,它是由阿伦 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沟通学会创始人和主席提出的,当然,这是基于他童年作为有色人种,生活在执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那段不幸的经历让他拥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他的这段序言非常好: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肉弱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
当然,这段话有些高大空,甚至有种上升到世界和平高度的虚妄感,但现实中因为欲望所带来的扭曲,我们何尝不是丢失掉了最基本的品质?
2.
整本书重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
这八个字所体现的过程,也分为以下四点:
*什么是我的观察
*我的感受如何
*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3.
在恋爱关系中,通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女友想得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是“冷漠得像个木头”。同样,在工作中,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我们都是从自我的主观意识去判断这个人是否与自己合拍,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本所在。诸如此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套判断体系,就逐渐侵入到自我内心深处。
4.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我们大多数的人实用的语言倾向于谈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往往在生活中,我们都时常无意识地希望身边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很少会顾及他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判断,而日积月累的矛盾便是因此而来,所以,能控制的只有自身,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5.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但它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以下是一首歌的歌词,主要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它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 贝本梅尔
所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除地描述观察结果。
6.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在冲突面前,一旦示弱,别人就会更加盛气凌人,然而这并不代表要强就是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如果退一步冷静思考自己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7.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恋爱中,我无法忍受丧失独立性,如果恋人过得很槽糕,我就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然而如果意识不到感受根源在于自身,我可能就会指责恋人:“你太依赖我了,我能力有限,我们分手吧!” 显然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和恋人看作是负担,而自己经常无法承受。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是惭愧,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当然我个人的理解,这并不是说,在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谦让或包容对方,但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更为负责任的一种相处方式,任何决定都别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做出,当你冷静思考后,通过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
8.
第四个要素:请求。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1)请求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
2)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3)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人们一旦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任何请求和沟通都不是单方面而为,在一来一回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感受对方实时的回应和他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在过往的沟通中,我最容易愤怒的就是自己想要的请求得不到正面回应,这种错误的行为也困惑了我非常长的时间,自我需求的满足,不能通过控制和贬低别人来获取。
9.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在思考“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________”这个问题时,你可以选择列出这样做的动机清单,有时可能是一种甚至多种: 1)为了钱 2)为了得到赞同 3)为了逃避惩罚 4)不想感到羞愧 5)为了避免内疚 6)为了履行职责 等等。在自习思考清单上所列的各项事情后,你也许会像我选择放弃写报告那样,决定不做某件事情,即使这听起来似乎很激进,但我们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有可能的。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一系列社会规则里所谓的“不得不“而妥协,通过深入思考我们的行为和动机,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那么自然生活就变得更加轻松。
生活中,确实有太多需要非暴力沟通的地方,我们往往太重视自己的感受,从而忽略别人。当一次次面对因为不畅的沟通所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时,却又不知所措,总认为问题的根本不在自己,而是对方。本书还有很多值得阅读和学习的观点, 诚心推荐。
新浪微博:Veecky_HuangHuang 工作微信:veecky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