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公式:5+2=0。“5”代表学生在学校接受学校教育的5天时间;“2”代表学生周末在家接受教育的2天时间;“0”代表教育效果。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共育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对学生教育利益最大化。新教育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教育主张,银河实验小学搭建了“家校合作委员会”、“新父母学校”、“新父母俱乐部”和“萤火虫工作站”等平台,倡导父母与孩子共读共写共赏。父母和孩子共同游戏,孩子们与父母们亲密无间,在游戏中放松心情,从而缩短相互之间心理距离,达到即5+2>7的教育效果。
我认为,家校共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孩子是我们的”。
首先,教师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给予最大的鼓励,在孩子情绪低落时予以最温暖的陪伴,充分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感受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用心呵护每一棵小苗茁壮成长……
其次,父母要“养”孩子,更要“育”孩子。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和针对性是学校教育所不能相比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孩子自出生到五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五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毋庸置疑,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家校共育仅仅有思想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一个理论归于实践,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教育工作。
“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教师上岗尚有专业的培训,大部分的教师亦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初心和理想。实现家校共育,教师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积极的倡导以及学校的支持去推进工作的开展,我也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愿意为了学生点燃自己这根“蜡烛”,照亮他们的人生路。可是,家校共育,不是靠我们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
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 “起跑线”不是经济的贫富,不是相貌美丑,恰恰是父母的眼界见识,父母的言传身教,恰恰是“家庭教育”。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却常常是懒惰的。“做父母需要学习”这一观念,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个笑话。即使深知这个观念的正确性,大部分人或者苦于不知道方法而无从下手,或者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真正做到并付诸实际的寥寥无几。缺失的家庭教育,需要在家校共育中补上。
“如何补”?家庭教育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尤为突出。经济困难,文化水平不高,单亲,隔代养育……这些词汇,恰恰是一些农村学生家庭的现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孩子缺乏科学恰当的家庭教育。我们要实现家校共育,就一定不能脱离了我们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我想父母愿意为孩子去努力,去学习,这就有了我们实现家校共育的基础。
“用专业的爱,培植每一个特殊的生命”。专业的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培训,专业的父母亦是如此。学校要通过“家校联系会”等方式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为父母树立“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新父母学校”“新父母晨读”等专业力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
为激发父母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向榜样父母学习”、“向孩子学习”、“向自己学习”。
“向榜样父母学习”。为父母树立学习榜样,特别是有一定困难却能够积极参与的父母。在“班级交流平台”展示“榜样父母”的学习成果,开展“经验交流会”,让“榜样父母”谈经验、谈体会。其次,在全体学生和家长面前,用“榜样表彰会”等比较隆重的方式给予“榜样父母”最大程度的赞美和荣誉。孩子的崇拜,榜样的荣耀,会激起全体父母的“荣誉感”,从而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其中。
“向孩子学习”。采取“亲自共读”,孩子给父母写信等方式,感染父母、鼓励父母。孩子的心声最能击中父母的心房,每个父母都希望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和“英雄”。“我是孩子的骄傲”,这就是父母最大的学习动力。
“向自己学习”。一份份读书笔记,一张张荣誉证书,一本本作品集都见证着家长自己的成长。在“亲自共读共赏”中,在与孩子亲密无间的交流中,在孩子崇拜的目光中,家长能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进步,家长们自然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在整个家校共育中,教师要做的事情更多,建立“班级交流平台”,开展“共读研讨会”,与特殊父母的面对面的交流……家校共育要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劳和努力。
“孩子是我们的”,孩子只有在父母的充分陪伴和教师的切身关爱下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是船,老师是桨,家长是帆,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提升育人质量。教育需要合力,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