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青石板,一段人生路。
由着这城乡规划的原因,护着我们一大家子百年免遭风雨侵扰的老宅子,似乎也要离我们远去。想起那些过往的曾经,竟觉得十分怀念。为这安抚我心里的那丝寂寥,便在一个颇有些阴雨的日子里,孤身上了山坡,坐在了柿子树下,望着巷里的青石板出神。
窄巷里的青石板,因着这江南的雨季,攀上了细细密密的青苔,邻家稚儿闲来无事,便在一旁捉蚂蚁攀谈。
我细细想着,老宅子历经百年风雨,庇佑我家,幸得代代子孙修缮顽固,才可屹立不倒。而这青石板,也不知是哪座山头上凿下来的还是外地运来的,这百来年竟完整如新,除去一些刻痕,并无半分的开裂,称得上是亘古永恒了。
我又想着,老宅子见证了我们家族的百年变迁,青石板想必更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兴起、变迁,一家又一家的繁荣、落寞。
它或许,曾被王谢家族凿来铺路,在魏晋南北朝,见证了魏晋文人雅士的繁荣。它静静地伫在巷口,任由两位半开着衣襟的男子信步踏过它的身躯,留下一丝痕迹。他们领着两个半大的葫芦,往里头倒着五石散,“王兄”“谢兄”互相称着。涂着脂粉的俊朗容颜让人看了挪不开眼,点着口脂的唇晕着丝丝蜜酒,一滴又一滴,散落在青石板上。
它又或许,被用作五尺巷的建筑材料。在两户人家正在为筑墙争吵不休之时,凭一己之力,定风止波。它身上明明白白地刻着“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它仍或许,目睹了一位诗人站在巷口,迷恋地望着一位身着蓝紫色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一步一步踏着雨声、踏着青石板、踏着走进了诗人的心,转身入了巷间乌门,门环转承间,诗人呢喃着,“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似魂牵梦萦般,跌跌撞撞离开了那飘着细雨的江南雨巷。而它,静默不语。
它还或许,曾在圆明园中有着一席之地,曾在卢沟桥上承受了侵华日军的一击,曾在八九十年代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而最终,归成了窄巷中微不足道的一块青石板。
忽得,听到了一声碎裂的声音,将我从沉思中唤醒,只见邻家稚儿一脚塌下,青石板有了细碎的裂痕,他似是不察,转身跑回房中抱着母亲撒娇。而我心里的那丝寂寥,仿佛也消散了。
是了,亘古不变,见证兴衰起落的青石板被邻家稚儿一脚塌裂,尚且是如此的轻易。而这不过是见证了一家族人兴衰的老宅子,它的兴起,在于祖辈的努力;它的衰落,也只有我们会去在乎。那我又何必囿于情思呢?
我曾见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寓意大概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都不是最珍贵的,最珍贵的是现如今拥有的。那我便更应该把握现在,而不是耽于过去,也不是去憧憬幻想渺茫的未来,而是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呀。
想明白了这些,我便静静地离开了老宅子,临走前回望一眼,算作告别。回到了家,坐上了饭桌,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起了在学校的趣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