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件很可耻的事情。
人不是应该要付出,藐视自己一切欲望的吗?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那太自私了!
那时候,如果有人描述另外一个人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真的以为是贬义词。闺蜜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没欲望的人,你怎么会做生意?你不想赚钱,钱不会来找你。
现在想来,那时候我的脑子是不是没开化呢?我从不知道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事总想着别人想要什么,从没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
非常非常以此为荣。
后来,岁月看不过去了,忍不住给我上了几课,狠狠地扇了几巴掌,我真疼了,才醒了。我开始质疑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开始琢磨我这想法的来源。
在心理学里,我了解了原生家庭的概念,才从小时候的回忆,和父母的行为中找到了一些根源。他们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被我误读了。因为从没为此进行过交流,这概念一直蛰伏生长,并且面目长得深得我爱。
思维模式固化后,要改变,并且重新树立正确的模式,是挺难的一件事。
我开始去留意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怎么活的。不看不知道,一看便刹不住车了,这些人越来越吸引我,他们像自带电源的发光体,有满满的能量喷薄而出,挡也挡不住。
这里有个人,姿态美到让我不得不分享。虽然认识她的时候我已经脱离了这个桎梏,但她的勇气和决断,还是让我看到了可以更完善的地方。
谁让她前几天刚晒完在硅谷102天的生活,又开始晒在利马发放洪水救灾物质的图文。
这个人就是小梦,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正准备辞职。工作三年,GE销售,明眸皓齿,乐观且坚定,是所有我觉得最美的形容词可以用上的样子。
她的老家是个小县城,毕业后找了这份挑战很高、工资不菲的工作,然后把所有挣的钱,都用来投资自己,学习知识,参加活动。英语演讲,创业社群,马不停蹄。三年后,兜里揣着一万元存款,报名就读二十五万学费的商学院。
我好奇她怎么缴纳出那二十五万的学费,她手舞足蹈地说明:先用大学时的苦逼照片证明给学校,她的确拿不出那笔学费,最后学校减免了十万。然后P2P助学贷了九万,剩下的东拼西凑就解决了。她真的为了目标,想尽了一切办法。
商学院授课是全英文,她又觉得自己必须在英语环境里浸泡一下,所以在离职后未开学的间隙里,用仅有的一万元去欧洲穷游,这其中五千还是机票钱。沙发客、代购、最便宜的火车票,能想到的办法她都想了,硬是用剩下的五千呆满了一个月。
开学第一个月,全英文授课强度太大,她没有精力去打工,居然想出办法众筹饭钱,用学习笔记和毕业后的约饭作为答谢,不到两天筹了一万多。
之后的朋友圈,就是接二连三高难度的课程、会议、测试,然后争取机会去各个地方实习参观游历。深圳、上海、日本、以色列、南非、硅谷,感觉飞满了整版地图。
在离开奥斯汀的时候,她在飞机写了篇文字,里面说:
为什么会选择来硅谷?
这是我人生以后不会再有的几个月时光(毕业以前、学分修完):年轻,没有任何关系束缚,暂时不用担心父母,也不用担心毕业以后的工作...
而这段时光,去经历、去开眼界、去完善三观、去打磨一些智慧、有些独立的见地、清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对于以后的生活,简直太重要了。
我想起,去欧洲穷游前,咖啡厅里香气氤氲,灯光柔和,她浅笑嫣然,说起做这些决定的缘由:
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要找到了“道”,要去寻找和修炼“器”与“术”了。
我的天,她今后一定是书上写的那种,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她绞尽脑汁,为了目标奋斗的样子,让我沉醉。
原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这么美,美得这么耀眼,这么燃,这么酷!
看到这个鲜活的生命在灿烂地行进着,而我有幸在旁见证,触动可想而知。我终于从发现问题,走到了彻底领悟,这是条有点难的路。
发现和领悟,是同样长度却不同重量级的两个词。有人说“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所有未经理解消化吸收为己所有的知道,都毫无作用。只是填充大脑空白的摆设。
小梦,她知道要有目标,知道为了目标要去修正自己,知道为了修正自己要采取行动,知道为了行动要制定计划。
她知道通往目标的那条路,有重重关卡要过,还打得酣畅淋漓。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足以让其他99%的人畏步。却因着信念,让她乐享奇中。
最重要的是,她知道她的目标是什么,这来源于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人在众人眼中丢掉了自己,然后借着为人付出的心理来寻找自己的价值。其实都没有发现,自己暗藏在深处的为难和迷茫。没有找到那个让自己内心狂热的热爱在哪里。
有部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将这种心理刻画得入目三分,推荐一读。作者安兰德提倡个人主义,强调理性的利己主义。
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
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
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透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透过暴力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他人。
在心里肯定自我的价值,是自信的第一步,你才能确定你是值得去拥有美好的东西的。
当这个心里建设做好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技术问题了。
如何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知识和见识不足够的前提下,用联想和创造力去构建的热爱,常常被现实打败。
为什么很多人在把爱好变成工作后,却将二者都丢掉了呢?因为你以为的爱好,只是那个你以为会让你快乐的东西,却不是让你愿意付出所有去认识它的东西。这造成了很多人在“没有答案”和“答案不断变化”中,抓耳挠腮,头破血流。
像小梦这样,先去看,去多多地了解,完善三观,提高认知的界限,像她所说的去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才能更好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却不一定是人人都觉得是正确的选择,更容易确定“我想要的是什么”。
她的日记里说,当她决定延长签证,将在硅谷2周的时间延长到100天时,她的父母是担忧和反对的,"你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挣钱还钱呢?"
因为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她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从性格、经历、知识各方面,来阐述自己做这些选择的内在原因。
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她知道怎样去寻找这些答案。
不用说,为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最终可以真正得到满足,每个人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我很确定,就是,要多思考,不要傻傻地随波逐流,要不停地自省自察,剖析和接纳自己,去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
这样在人生终点站上回头时,才不会为走了弯路而后悔,毕竟最后找到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