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爸爸妈妈面对都是不一样的孩子,逼迫父母每天都要学习如何面对。当爸爸妈妈培养孩子方法过于单一,学习不够,没有思考,准备不足,没有方法,就只能周而复始地使用责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感觉教育孩子的日子总是很痛苦。
每天父母都在说教孩子过着一天又一天,吃饭、学习、洗澡、睡觉诸多事情日复一日地斥责,结果都不起用,孩子昨天做什么今天还会做什么。
只是让孩子害怕,但没有让孩子懂该怎么去改变。
为什么孩子明明知道父母会生气,还会去做?
比如,孩子在房间玩轮滑、玩滑板、骑自行车……
“说过多少遍了,不许在房间里玩,怎么都不听,再玩我就把它们都扔了。”父母的回答会让孩子害怕失去玩具的惩罚,并没有让孩子懂得如何去改变这一行为,无法产生父母期待的效果,第二天依旧重演一遍。
孩子没有改变不足的能力
“就玩一会。”“我没弄坏什么。”孩子有自己的感觉:不服气!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什么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别人都可以,为什么自己不可以?他们想从父母得到答案。
了解孩子的感受,看到他们的想法,才能制定有效的沟通模式。
第一,他们有内在想法
为了寻求刺激,寻求探索世界,所以孩子都会采用自己的方式,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即使受到父母的责备或惩罚,即使他们嘴上说“知道错了”明白错在哪里,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不再重复这个错误。
因为当我们真的追问“你知道该怎么办吗?你知道应当去哪里玩轮滑/滑板/自行车?”
“不知道!”“那就不玩了!”
孩子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知道正确的方式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你要么到操场上,可以玩轮滑/滑板/自行车的地方去;要么立刻停止!”
提醒孩子,玩可以,但是必须去合适的地方,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第二,认知错误
从没有觉得自己有错误,所以也不会改变;说教的顺序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不要一开始就斥责,因为孩子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而且更不喜欢、不接受直接批评的方式,成年人同样不能接受直截了当的指责。简单粗暴地喝止,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
我们先制止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停下来,等孩子平静之后,再指出行为不适合的地方。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犯错,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是不要让他们重复多次犯错。
孩子的成长,每天都不一样,都是新的一天,父母所面对的也是全新的一天,彼此没有这样的经历(也许有二胎后会有所改观),所以带领孩子都以不经历为主,没有经历,没有体验,如果都由父母代替孩子经历来成长,恐怕孩子永远长不大,父母也会心力交瘁。
重视教育孩子,丰富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有效途径,孩子的成长督促父母,时间不等人,孩子在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