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hi,欢迎来到我的杂货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说法,长大之后看起来越来越像是在扯淡。
如果不是自己也有了娃,我是断然不会想象得到,现在鸡娃的选项能丰富到如今这个地步。
以前自己经历或者知道的无非是一些补习班和乐器运动之类的兴趣班。现在去网上随手一搜,机器人编程、马术、乐高积木……琳琅满目,令人瞠目结舌。
然后在商场里总能看到家长们牵着家里的神兽,乐此不疲地奔走于各个线下店的体验课:这么多的项目,咱家娃总有一个感兴趣的吧?
然后在这五花八门的选择中终于碰上一个你觉得学来有点儿用,而小崽子也玩的很起劲的,于是交钱买课办卡一气呵成。
一个月之后的周日下午,你一如往常地收拾好了准备带娃去上第五节课的时候,小崽子忽然拖拖拉拉不愿出门,一问之下他支支吾吾地告诉你他不想去上课了。
你顿时气血上涌直冲天灵盖,但你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于是压住心中的怒火轻轻地问道:「为什么呢?这个课不是当时你自己感兴趣要去上的么?」
是啊,究竟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概念常常被和「兴趣」混淆了,叫做「成就感」。
你的娃在钢琴键盘上第一次弹奏出音符时候的兴奋,和她不顾你的阻拦从厨房里拖出锅碗瓢盆叮铃咣啷一顿敲打时的兴奋,是一模一样的。
你的娃在用五颜六色的乐高积木拼出了一个小房子时候的喜悦,和他在公园里玩泥土堆出来一个插着树枝蜡烛的蛋糕时候的喜悦,也并没有什么区别。
让他们喜笑颜开、跃跃欲试的从来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它们带来的成就感,与形式无关。
所以当他们被要求弹出的声音必须符合五线谱上的蝌蚪,拼东西要参照图册上的形状来的时候,你以为的兴趣也许就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了。
不可持续的成就感,甚至只是对成就的幻想,被错误地当作了兴趣。
仔细想想,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论是正在学习的专业,还是正在从事的工作,你是不是总感觉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才做不好?
于是纠结了一阵子之后,你放弃了当前的事情,踌躇满志地转向你以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却往往发现,做好这件事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
接着你又开始进入了前面的状态,安慰自己「原来这个也不是我感兴趣的」,继续幻想、憧憬起新的事情。
周而复始的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真相其实是
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只是你在还未开始它以及在它上面受挫前,一厢情愿的幻觉。
有兴趣与否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开始和结束的理由。
那么问题就成了:我们该如何培养兴趣呢?
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步步倒推一下也并不是那么难。
既然成就感才是吸引力的源头,那么寻找能持续提供成就感的事情就好了。
什么样的事情能提供成就感?其中一种就是你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潜意识里都是会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的,这是人性使然;这并非什么羞耻的事情,反而可以加以利用。
发现你/他最可能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然后想尽办法在这个潜在优势上持续发力,保持一直做得好、一直比别人做得好,甚至比所有人做得都好——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然而发现这种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十分耗费心力的事情。
所以不厌其烦地带着孩子奔走体验课程的你,无疑是值得敬佩的,只是需要在下判断时避免掉入上面那样的陷阱里。
你可能还有疑惑
有些事情可能我们并不比别人做的好,但又不得不做,比如学生时期的各种学科,工作里的各种任务,这时候该怎么办?
既然横向比较没有优势,那你不妨换个角度,只做纵向比较:为自己设置成就感。
每件事情上给自己立下一些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中间目标,一次次的小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能不断地托举着我们不陷入受挫和幻想编织的漩涡中。
这时还要管住你的脑袋,不要想着去和那些本就在这件事情上比你有天赋有优势的人比较,对自己如此,对孩子更是如此。
最后多提一句老生常谈:无论是哪种方式,合理的「坚持」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支撑。
点亮「赞和收藏」,愿你在做的事情,都能成为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