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培英老师《在“规矩”与“方圆”中求索》,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实用了 , 如果20年前我读到这篇文章,可能今天的我就和现在大不一样啦!
曹老师和数学结缘,先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呢? 于是,他模仿老教师上课,自编数学童话,自制演示教具……渐渐地他从数学实践中悟出 ,上课中适度的智力挑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可以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和曹老师相反的是,我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呢 ?” 最初的几年,确实孩子们都是围着我转,我确定亲其师信其道 , 在此基础上也有了较好的教学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心渐渐的退化精力渐渐的减退 , 便和孩子有了距离 , 想着只要我在课堂上的40分钟高效,孩子自然不会太差。 很多时候是顾此失彼 , 好的方法,只是想到了没有去做,或者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去坚持 , 这样就成就了现在的我 。
曹老师阅读数学史,数学思想发展史深入到数学内部, 发现那些从外部添加的趣味性,什么小狗、小猫的故事,五颜六色的教具,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了。 只有当教师自己被数学感动时,他才能自觉地、不失时机地用数学的魅力去打动学生 。
特定的环境下,当很多老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教”的时候,曹老师同时在关注着学生“如何学”。研究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系统的探究儿童认知世界, 研究儿童的感知规律,记忆规律以及儿童的思维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应用,努力形成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系列 。
曹老师将理论联系实际,从破解学生的学习错误入手,由“反面”到“正面”,进而研究应用学生的感知、记忆规律,然后再“纠缠”思维,恰巧顺应了由易到难的“序”。
曹老师研究学生的错误,让我想到了每次学校检查作业 , 我们班孩子的《学习巩固》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 尤其错题比较多 。 我是想让学生充分的暴露自己的错误, 然后认识自己的错误,对错误追究原因并加以改正。 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在讲评作业时也知道该从何入手,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因此我也曾自嘲的说,当我们班的作业做到干净整齐,都是对号了,孩子们的成绩肯定是一流的。
除此之外,曹老师还研究心理学,根据心理学的遗忘曲线与及时反馈理论 , 曹老师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齐全班的作业第一时间进行批改 。 这样在走进教室时,对学生昨天的学习状况便了如指掌,及时反馈,环环相扣的力量, 加上他不断研究新的增长点,不断有新的突破 ,使他的教学质量水平始终保持第一 。
后续曹老师走上了教材的编写之路 , 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大家 , 这对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专家。 曹老师一路走来的坚持执着精神让我折服,更让我对以后的教育之路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