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走雷家湾
自1995年固原师范毕业,我就被组织分配到西吉县王民乡的中心小学实习。自此,我在那儿一蹲就是十二年。那里,贫穷落后,生态环境也不景气,但我对那儿的土地充满深深的眷恋。那儿的土地,成就了我的坚韧和执着,也让我懂得了的奉献和坚守。
今年8月份,我因为要完成这篇关于西吉生态建设的报告文学,我携妻子和儿子又特意去了一趟王民乡,去看看已经整村移民搬迁的村庄——雷家湾。雷家湾属于整村搬迁后生态恢复建设点。
以前,因我所带的学生杨国平就在这个村,所以我去过这个村多次。在我的记忆里,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对孩子求学的认识相对比较先进。杨国平的爸爸杨春芳和我是同事,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说:“你看就是像咱们当个小学老师,生活水平就比其他村民好。再说了,咱们这儿十年九旱,我们再辛苦的经营庄稼,收成也没有保障。即使不旱,我们这个风口子的地方,粮食产量也不行。”也许,让孩子能跳出农门,成了杨老师最朴实也最现实的梦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于,杨老师一家来说,这也许的确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他可能以后要随子女到外边去生活。其他人呢?依然需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耕作。虽然生活苦了点,但村民们勤劳吃苦,一边在田间劳作,发展养殖种植,一边利用剩余劳动力出外打工,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后来村民发现村里地面上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缝,村组织及时向上级做了汇报。最后政府部门决定让居住在这里的62户村民舍弃故土,移居他乡。这条裂缝已经出现好多年了,起初村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众口不一。后来,经地质专家勘察后得出结论,雷家湾组的地下是空的,因此造成了地面大裂缝。随着雨水不断从裂缝流入地下,这里很可能随时会发生大面积塌陷,属于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区域。
“祖辈们年年盼、日日想着搬出大山,摆脱贫困,今天终于实现了,靠天吃饭的日子即将远去,我们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新家园。”这是西吉县王民乡王民村雷家湾组村民真实的内心表白。
那天,我来到雷家湾山顶,放眼俯视整个村庄和周边的土地,这里已经是郁郁葱葱,百草丰茂,众树丛生。碧蓝的天空下,昔日熟悉的影子已然找不到,因为他们已经搬迁宁夏惠农县和盐池县。任夏风掠过我记忆的脑畔,我的心早已飞到十几年前在这儿工作的时光了。孩子们穿的衣服脏兮兮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套衣服一直穿破。想买一本资料书,那简直是一种奢望。今天,随着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实施,这儿已经是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红琉璃砖瓦房,甚至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农用车、摩托车已完全普及,生活条件已今非昔比。尽管这样,国家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及时解除了雷家湾村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山下的王民村新农村住户马永和家,崭新的红砖瓦房,大气的牛棚,整齐的院落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和马永和握手问好后,他把我们让进屋里,喜笑颜开的谈起了生活的变化。他说:“我家现在有两部院落,家里养了八头牛,数只羊,老婆还利用逢集日在街道卖凉皮呢!现在牛羊吃草不缺,山上到处是草,即是家里没种草,随便可以流转几亩草牛羊就够吃了。这雷家湾的草苜蓿地多着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的收入大大增加,再也不愁吃和穿了。就买牛,我一年也收入几万元呢!”言语之间,我听出了他对“三农”政策的感激与赞叹。
去年,西吉县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工作实行“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在白崖乡窑儿湾建设了3万亩集中连片生态恢复示范点,在震湖乡种子岔试种山楂经济林1200亩、在新营乡张家洼试种文冠果经济林1000亩,做到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互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增加了林业发展后劲。今年春季,全县安排实施新营乡吴家沟村、火石寨乡蝉窑村、白崖乡窑儿湾村等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造林任务9.7万亩,由具有施工经验的绿化专业公司实施。苗木主要以当地苗圃自育苗木为主,共栽植云杉、油松、河北杨、柠条等各类绿化苗木1620万株。
西吉县作为全区“十二五”生态移民最大的迁出县,“十二五”期间,共搬迁安置移民7万余人,将有35万亩移民迁出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2012年至2013年,西吉县在沙沟乡桃保、白崖乡西沟和新营乡张家洼3个县外移民整村迁出村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7万亩。栽植树种以云杉、山毛桃、河北杨、新疆杨、柠条为主。为了加强管理,西吉县在移民迁出区设立了张家洼林场、桃保林场,全县国有林场管护面积由12万亩增加到32.6万亩。
今年,对西吉县王民雷家湾生态修复造林0.1553万亩,共栽植山毛桃13.9534万株、旱柳5.6144万株、刺槐13.9534万株、油松0.6656万株。我期盼曾经工作的过的地方能像这里乡亲一般变得更加美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