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埃克斯坦斯,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作者的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影响力,并荣获加拿大著名文学奖项延龄草图书奖,并被世界知名媒体《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评为当年的优秀图书。此外,作者还创作了多部畅销书,包括《春之祭》的续篇《太阳舞》。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一战前的1913年,一部叫做《春之祭》的芭蕾舞剧首演写起,一直写到1945年希特勒和情妇举行婚礼后自杀身亡,二战结束。在书中,有大学教授的演讲、纽约时报的文章、卡夫卡的日记,有普通士兵的家信,还有托马斯曼的小说、邓肯的舞蹈等等,引用的资料非常丰富,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核心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锋艺术的流行对一战的爆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艺术上的先锋派跟战场上的冲锋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芭蕾舞剧《春之祭》与先锋派艺术有什么关系
先锋派艺术或者先锋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词。先锋派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法语,借用了法语中的军事术语“先锋”一词,最初这个词用来代表19世纪中叶,法国和俄国带有政治性的激进艺术家,后来,各时期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都成了先锋派艺术家。
作为先锋派艺术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对传统艺术是一种颠覆,因为它打破各种传统艺术规则的束缚,让艺术家实现绝对的自由。这种颠覆背后包含的文化隐喻,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是打破一切规则,非艺术成了艺术;在艺术主题上,表现为死就是生,是生命的最高形式,并具有最高的美学价值;在人类历史上,表现为对战争这种消灭肉体方式的赞美。
二、先锋派的价值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什么关系
作为先锋艺术的代表作,春之祭从公演地点的选择,到组织者的艺术思想,到演出引发的后果等各个方面,都预示着先锋派和战场上的冲锋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先锋派崇尚自由意志,认为艺术是个体生命力的释放,冲锋队要保卫最有活力的德意志文化,因为它受到了没落文化的威胁;先锋派蔑视陈旧的艺术规则,因为创新和反叛都是为了解放艺术,冲锋队无视传统的战争道德,因为他们要为人类创造新的文明;先锋派认为,艺术和生活合二为一,冲锋队认为,战争就是艺术。于是,艺术上的先锋派成了战场上的冲锋队,20世纪上半期,不到30年间,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三、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现代的开端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艺术成了社会行动,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并一体化,战争成了美学,艺术的先锋派和战争中的冲锋队成了一回事。《春之祭》中,非艺术才是艺术,少女成为祭品,这是最高的美学;战争中,战士成为祭品,死亡才是新生,也是最高的美学。
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是历史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在介绍某一段历史时,会捎带在这段历史框架下,介绍一下这段历史中的艺术概况。但是,从一战开始,现代主义最具有反抗精神的先锋派,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背后的深层文化力量。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成了一部《春之祭》,先锋派艺术扩张到历史领域,并反客为主,决定了历史发展走向,生活、战争都成为艺术,这与古代历史截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了现代历史的开端。
金句
1. 艺术不会教导人什么,它唤起的是兴奋,会打开体验之门,是发自肺腑的、原始情感生活的复苏。
2. 在德国人看来,战争不是为了抢钱,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德意志文化,让纯洁的、充满活力的德意志精神免受欧洲腐朽文化的侵略。
3. 在德国人眼里,战争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战争肯定会有人丧命,但是战争更重要的是对活力、能量和美德的肯定。
4. 《春之祭》中,非艺术才是艺术,少女成为祭品,这是最高的美学;战争中,战士成为祭品,死亡才是新生,也是最高的美学。
5.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意志文化为了保持自身优越性,进而拯救世界发动的战争,德国的领土野心、政治野心等都在其次。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追问一下,反过来更合理?也就是说,所谓德意志文化的优越性,无非是满足德国好战分子的野心而已,战争是人类贪婪本性的延续。
撰稿:张自由
脑图: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