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提问是梳理思维的一种方式。
一个圈友问到:家长要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取得平衡?
差异化的高度配合!
1.对孩子
过滤、提炼再加工模式:
老师向家长说的话,需要家长重新组织和提炼再加工后告诉孩子,确保孩子听到的信息都是正向的。
2. 对老师
及时反馈:
反馈家长的再加工内容,包括孩子的反应。
3.技术操作
后续适时跟进:
老师会觉得这个学生的家长是有能力且可得到支持的,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4. “看见”老师
将老师的教育观点高度提炼,并说出理论依据的出处。
渴望被“看见”是我们共通的需求。
老师会非常受用,她自己身上具备、但不所知的价值被家长看见,老师会更加倾向你家的孩子。
这样就形成了家庭、学校、孩子三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而家长就是首席营运官!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一路“保驾”我的儿子直至他高中毕业,儿子在大学里和其他同学讨论后,由衷的感谢我:“妈妈,若家庭教育是一所母校,我向你这所母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