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零售业的“反常识标本”
河南许昌,一个三线城市,却诞生了中国零售业最特殊的物种——胖东来。
它的坪效是沃尔玛的3倍,员工流失率不到行业均值的1/5,疫情期间销售额逆势增长23%。当永辉、家乐福们收缩战线时,胖东来却在方圆30公里内筑起铜墙铁壁。
但更令人困惑的是:这家年销70亿的企业,至今没有走出河南。
“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创始人于东来这句话,藏着胖东来所有秘密。
第一章:薪酬体系的“自杀式设计”
2019年,胖东来一则招聘启事引发行业地震:超市保洁员月薪5500元,远超当地白领收入。
这并非作秀。其薪酬体系遵循“基层>管理层”的倒金字塔:一线员工薪资占人力成本62%,店长工资不得超过员工3倍。在许昌某社区店,53岁生鲜理货员老张的年收入(含分红)达到9.8万元,超过郑州多数写字楼白领。
代价是什么?
- 人力成本占比32%(行业均值18%)
- 净利润率3.1%(永辉超市4.2%)
但数据背后藏着更深的逻辑:当同行用监控防偷窃时,胖东来员工自发组建“商品养护队”——某门店曾创下全年损耗率0.17%的纪录(行业平均2.3%)。于东来算的是另一笔账:“员工活得体面,才会把尊严传递给顾客。”
第二章:反效率主义的“周二闭店”
2022年,某连锁超市高管秘密考察胖东来后,强行推行“周二闭店”,结果三个月内客流量暴跌40%。
“他们只抄到形,没看懂魂。”胖东来某店长透露真相:
- 闭店日全员参加“服务反思会”,用客诉录音复盘服务细节
- 强制休假背后是“反内耗机制”——员工月均加班时长控制在6小时以内
- 设备维护成本下降27%(同行因24小时运转故障率增加15%)
更隐秘的是心理契约:当顾客知道每周二“铁打不动闭店”,反而形成“稀缺性消费脉冲”——周三客单价通常比周一高38%。这颠覆了零售业的“流量饥渴症”。
第三章:售后服务的“无限游戏”
2023年,一则“十年前买的电视可半价退”新闻冲上热搜。
这不是公关策划。在胖东来《商品退换细则》中写着:“电子产品10年内保留原始票据即可协商处置”。看似疯狂的条款,实则经过精密计算:
- 退货率仅0.03%(行业平均0.6%)
- 老客复购占比81%
- 客诉响应时间11分钟(行业标准2小时)
在许昌某小区,70%家庭至少有一件胖东来“超龄商品”。消费者心理学在这里被重构:当顾客确信“永远可以回来”,反而不再滥用权利。这种信任资产,让胖东来的获客成本比同行低64%。
第四章:供应链的“苦行僧修炼”
当沃尔玛用卫星调度全球物流时,胖东来自建300人“田间纠察队”。
在漯河蔬菜基地,品控员老王的工作手册写着:“叶菜虫眼超过3个/斤即拒收”。该标准导致胖东来生鲜采购成本比郑州批发市场高22%,但带来:
- 货架期缩短1.5天,损耗率却降低18%
- 顾客“闭眼买”口碑带动日销提升3倍
- 农户主动升级种植标准(合作基地农残合格率100%)
这种“笨功夫”形成独特壁垒:某全国性超市曾试图复制其供应链,结果因成本飙升、周转率下降被迫终止。
第五章:创始人的“殉道者人格”
于东来办公室挂着一幅字:“商道即人道”。
这不是口号。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员工连夜押送230万元物资直奔灾区;2021年郑州暴雨,胖东来宣布“所有亏损商品按进价销售”。更惊人的是三次“自杀式关店”:
- 2000年因员工待遇未达承诺,关闭正盈利的望月店
- 2012年因物业方涨价伤害消费者利益,闭店抗议
- 2016年因“管理层出现官僚苗头”,停业整顿三个月
这种近乎偏执的价值观渗透到组织骨髓:新乡某店开业前,全员被拉到贫困山区做48小时义工,于东来说:“先学会把人当人,才能把货当货。”
结语:学不会的“许昌胖东来”
胖东来模式引发过无数模仿:
- 华东某超市照搬薪资体系,两年后资金链断裂
- 华北某企业强推“周二闭店”,员工集体罢工
- 华南某品牌模仿售后服务,被职业打假人薅秃
失败的核心在于:胖东来不是管理技术的胜利,而是商业伦理的胜利。当行业在算计“人效坪效”时,它始终在回答三个问题:
1. 员工是否活得像个人?
2. 顾客是否被当作朋友?
3. 利润是否配得上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