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前夕,网络上《家庭聚会最怕被问的问题排行榜》总会成为热点:
第一、什么时候结婚
第二、有没有男女朋友
第三、薪水怎么样
第四、年终奖金领多少
第五、关于考试的一切
第六、何时买房子
第七、什么时候要生小孩
第八、在做什么工作:
第九、小朋友考第几名
第十、“不记得我了吗”
这份榜单涉及了婚恋、事业、学业、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提问对象上至三四十岁的男女,下至三四岁的幼儿,都难逃这个拷问隐私的“天罗地网”。更有网友针对这个榜单,设计出了《回家过年回答亲戚全攻略》,《三姑六婆的“关爱”这样接招》和《过年怎么拒绝亲戚谈话 反向攻略让对方措手不及》。
出现如此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其原因是亲情中,有一条“线”的缺失,这条线就是“边界线”。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亲情中“边界线”的缺失?
亲情中我们过分强调“亲密”和“依赖”,忽视了“边界线”的存在。我们打心眼里肯定亲情中的“亲密”,同时也无限放大了这种“亲密”,大到充满了整个头脑,看不到“边界线”存在的缝隙。
“亲不亲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血浓于水”
“亲情是水乳交融”
生活中常见的和鼓励的都是亲情中的“亲密”和“无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虽然“骨头连着筋”,但是毕竟骨头是骨头,筋是筋,虽然“水和乳交融”,但毕竟水是水,乳是乳。他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他们的构造和功能不同,就算他们再亲密,之间也是有“边界线”的。
二.没有这条“边界线”又会怎样呢?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1.缺乏边界线,轻则你会被“指手画脚”
生活中,总有些“不请自来”,与其说是在出谋划策,不如说是指手画脚,只要我们稍微有些不乐意,他们就说“我这么苦口婆心,还不是为了你好”。
2.缺乏边接线,重则你会被“事事代办”:
这主要体现在和至亲的相处中,家长对孩子事无巨细的“掌控”。看过《变形记》中一个16岁的少女的真实案例。
她生活不能自理,姑姑帮她剪趾甲,妈妈帮她穿衣服、穿袜子,卷裤脚,就连吃饭都要阿姨喂。
录节目前,她妈妈一边喂她还一边替她担心:去到那边如果没人喂了可怎么办。
她可以将20块钱买进的手机壳,以2元的价格转手卖掉。事后为了庆祝自己做生意赚了几十块钱,轻轻松松吃掉一顿数百元的宵夜。
她的父母觉得这些并无不妥,自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三.缺少这条“边界线”,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成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对“边界感”的清晰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我们要适当的放手,给予亲人适当的安全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同时这个距离不能太远,远了就意味着生疏和隔阂。
在各自舒适的区域里,给予对方最好的帮助和照顾,就足矣。
“近而不入”是亲情中的智慧,而“远而不疏”却是维系亲情的能力。进退之间,远近之间,你要好好把握这条“分界线”。